临近中秋,市场上的月饼大战悄然打响,各品牌纷纷推出新品吸引消费者。其中,桃李面包的一款五仁蛋月烧月饼因广告文案引发广泛讨论,甚至一度登上热搜榜单。
引发争议的广告语写道:“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这段带有强烈说教意味的文字,被网友批评为“PUA式营销”,认为品牌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消费者进行“教育”,而非真诚沟通。广告上线仅一天,便遭到大量负面反馈。
面对舆论压力,桃李面包迅速做出反应。次日,争议广告被下架,品牌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致歉声明:“文案翻车了,确实是领导拍的板,这个锅只能他来背。在此鞠躬道歉,他现在正在接受‘现实毒打’。从今天起,后续宣发正式由我们年轻人接管!批评我们都接受,反思也在进行中,态度端正,挨打立正。”这番回应以幽默自嘲的方式承认错误,态度诚恳,成功缓解了大众的不满情绪。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多个品牌因类似姿态引发争议。例如,巴奴创始人曾称“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锅,吃些麻辣烫就好了”,百果园董事长表示“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在教育消费者成熟”,以及李佳琦的“哪里贵了”“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这些言论均被批评为“俯视”消费者,而非以服务心态沟通,最终引发舆论反弹。
桃李面包的案例再次提醒品牌:在消费者主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真诚共情远比说教更能赢得人心。尤其是月饼这类承载传统节日情感的商品,消费者不仅追求味蕾的满足,更在意情绪共鸣与身份认同。好的营销应如朋友间的分享,而非自上而下的训导。
作为这场争议的“主角”,五仁月饼本身也颇具话题性。它年年中秋在超市热销,却也年年被网友调侃“滚出月饼界”。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与其用料和工艺密切相关。
传统五仁月饼的馅料包含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和芝麻仁,但实际生产中,配方和用料十分灵活。部分厂家为降低成本,可能使用廉价果仁、大量白糖,甚至加入不受欢迎的“红绿丝”。这种食材原本是青梅丝和玫瑰花瓣,口感甜美,但后来常被萝卜丝、橘皮丝加色素替代,成为不少人的“童年阴影”。
去年,国家出台《月饼质量通则》,明确规定只有以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和芝麻仁为主要原料的月饼,才能称为广式五仁月饼。符合标准的五仁月饼,饼皮香软,馅料松脆,果仁香气层次分明,甜而不腻,与劣质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五仁月饼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苏轼曾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赞美月饼,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记载了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的月饼,称其“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如今,五仁月饼并未“过时”,只是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你爱吃五仁月饼吗?如何看待桃李面包的这次营销争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