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行业的竞争焦点正从终端门店快速向供应链上游转移。头部品牌纷纷加大在原料端的布局力度,通过自建基地、签订长期供应协议等方式,锁定茶叶、水果等核心原料的稳定供给。这一战略转型背后,既是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也是应对行业集中度提升、食品安全风险加剧的必然选择。
供应链上游的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新茶饮行业关店数量超过3.8万家,而头部五家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且仍在提升。为构建竞争壁垒,头部品牌正通过全球化布局和供应链能力建设巩固优势。例如,某品牌在湖南长沙投资5.2亿元建设研发生产基地,聚焦茶萃与茶叶产品全自动生产线,预计投产后可满足5000余家门店的核心原料需求;另一品牌则在浙江诸暨投资10亿元建设数字化轻食饮品原料加工项目,计划用地136亩,为旗下门店提供茶、果等原料。
鲜果供应链的稳定性成为品牌竞争的新战场。随着果茶产品的普及,茶饮店对水果的需求量激增,且对品质要求愈发严苛。某品牌通过制定《现制茶饮新鲜食材要求》和《现制茶饮新鲜食材冷链贮运及使用规范》两项企业标准,承诺全线产品符合“鲜活5A标准”。在具体操作中,该品牌要求鲜果必须达到110天挂果时长,采摘前启动三重检测,采摘后经定制水浴设备处理表皮,全程冷链运输至仓库,熟果以48小时一配的高频送达门店。这种从果园到门店的全流程管控,有效缩短了供应链条,提升了产品新鲜度。
原料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产品生命力。某品牌曾因一款采用小众奶基底的产品下架,主因是特定小众奶源无法实现稳定供应。这类奶源依赖特定牲畜品种、自然养殖环境或小规模生产模式,总产量低且生产周期长,难以应对市场需求激增。为降低风险,茶饮品牌正通过自建茶园、果园或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确保原料品质。例如,某品牌在川渝建立柠檬种植基地,采用“订单式农业”模式保障供应;另一品牌则与云南咖啡产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解决原料难题。
包装材料等“配角”的供应链掌控同样关键。某茶饮品牌通过自主生产一次性塑料杯、吸管等包装材料,实现了全链条可控。其日均供应各类包装材料约2400万件,支撑全球超4.6万家门店的运营。以吸管业务为例,2021年该品牌吸管销售收入达3.06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2.96%,通过规模化采购和自主研发,构建了显著的成本优势。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包装成本,还缩短了交付周期,促使企业将资源向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转移。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倒逼品牌向上游延伸。2024年,古茗、霸王茶姬、茉莉奶白等品牌相继被曝出篡改食材有效期、使用隔夜水果等违规行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品牌对加盟或直营门店的监督管理失效。为从源头把控品质,茶饮品牌正通过掌控原料基地,主导制定种植、采摘、加工及储运标准。例如,某品牌精心挑选生态条件优越的种植基地,与农户合作执行严格种植标准;在加工环节投入先进设备,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标准。
乳制品原料的品质升级成为品牌竞争的新方向。多家乳企成立专项事业部,针对现制饮品品牌推出稀奶油、厚乳等定制化B端原料。今年7月,某品牌与乳企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定制放心全脂牛奶,采用全乳脂工艺和微米均质技术,提升招牌奶沫的细腻度和稳定性。2024年8月,另一乳企与茶饮连锁品牌签约,整合市场渠道、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共同开拓新茶饮市场。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保障了奶源安全,还借助乳企的品牌背书,提升了消费者对茶饮品牌的信任度。
尽管直接布局果蔬生产园面临高风险,但掌控上游环节已成为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果蔬种植涉及品类繁杂、易腐性强、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单一茶饮店每日水果消耗量有限,而规模化种植园需巨额投入,且受气候条件、病虫害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大。因此,多数品牌更倾向于通过外包采购灵活调节品类与数量。然而,行业趋势显示,供应链的竞争将持续深化,具备规模化采购、全链路品控及定制研发能力的企业将逐步构建壁垒,推动行业向高效、标准化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