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A股市场中的金融科技龙头同花顺(300033.SZ)遭遇显著波动,盘中股价一度重挫6.22%,最终以4.95%的跌幅收盘。这一异动与前一日晚间公司发布的董事长减持公告密切相关,实控人易峥计划减持68.4万股的举动,引发了市场对上市公司“内部人”行为动机的深度讨论。
根据公告,易峥的减持理由颇为特殊——他直言此举旨在“释放市场流动性,激活交易活力,为后续市值管理创造空间”。这一表述与常见的“个人资金需求”“改善生活”等减持原因形成鲜明对比,却也因与投资者对“内部人减持即利空”的固有认知相悖,迅速成为市场焦点。9月9日开盘后,同花顺股价延续跌势,以2.77%的跌幅低开,盘中跌幅一度扩大至6%以上。
从历史数据看,上市公司实控人、董事长等“关键少数”的减持行为,往往被视为公司前景的重要信号。投资者普遍认为,内部人减持可能源于三种原因:一是个人资金需求,如应急、分散风险或改善生活;二是股价处于高位,变现收益可观;三是对公司未来经营存疑,提前套现避险。无论何种原因,由于内部人持股规模较大,其减持行为通常会对股价形成压制,因此被市场视为负面信号。
然而,易峥的减持逻辑并非完全无据可循。从规则层面看,依法依规减持是其作为股东的权利;从操作层面看,公告中详细披露减持动机,较之“个人资金需求”等模糊表述更具透明度。更关键的是,此次拟减持的68.4万股,源自易峥2022年4月股价低迷时的增持——彼时他以“雪中送炭”的姿态买入,如今在股价近一年累计涨幅近3倍、单日成交量达1366万股的高位减持,客观上对市场冲击较小。易峥明确表示,减持所得资金将“为后续市值管理创造空间”,暗示未来可能择机增持,形成“高位减持、低位增持”的循环,以维持股价稳定。
但市场对此的质疑并未消散。从流动性角度看,同花顺自由流通股本近2亿股,供应充足,不存在流动性缺失问题,因此“释放流动性”的说法缺乏实际支撑。从目标一致性看,易峥称此次减持是“对2022年增持目标的落实”,但此前增持公告中并未提及“待股价稳定后减持”的条款,稳定股价才是核心目标,减持本身并非必要环节。更有投资者指出,若真为保留增持能力,减持规模可缩减至一半,即便考虑后续股价波动,1亿元以上的现金储备仍足以应对,如此对市场的影响将更小。
大股东减持作为资本市场常态行为,本质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一部分。对投资者而言,无论减持理由如何包装,核心仍需回归企业基本面与投资价值的判断。在信息充分披露的前提下,保持理性、聚焦长期价值,或许是应对此类事件的更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