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历史的长河中,偶尔会发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近日,一个新学的成语“不寒而栗”引出了对“寒武纪”这一独特名称的深入思考。或许有人戏谑地称其为“寒王”,但更准确地说,它应被尊称为“寒帝”,全称“寒武帝”,这一称谓蕴含着一种帝王般的气魄。
寒武纪,这个听起来颇具寒意的名词,实际上是一个地质学术语,源自英文Cambrian的音译。其背后隐藏着一段翻译的故事:最初由日本人将其译为かんぶき(发音接近Cambri),随后中国学者依据日语发音,逐字对应地翻译为“寒武纪”。这一名称,与地质时代的特征并无直接联系,却意外地赋予了它一种神秘而冷峻的色彩。
大约5亿4200万至5亿3000万年前,地质学上迎来了寒武纪的曙光。这一时期,地层中突然涌现出众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而在更古老的地层中却难以找到它们的祖先化石。这一奇特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标志着显生宙的开始。尽管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这可能是由于生物进化出骨骼后更易于形成化石,但“寒武爆发”的壮观景象依旧令人震撼。
在科技领域,A股上市公司寒武纪的名字正是源于这一地质时代。寒武纪的创始人陈天石与陈云霁兄弟,均出自中科大少年班,并在中科院计算所深造。哥哥陈云霁,14岁考入少年班,24岁取得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及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弟弟陈天石,16岁考入少年班,25岁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寒武纪董事长和总经理。他们的导师分别是胡伟武院士和陈国良院士,两位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
陈云霁团队在机器学习加速器架构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于国际顶级会议ASPLOS上发表论文并荣获最佳论文奖。2016年,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完整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并将其命名为“寒武纪”。同年,陈天石创立了寒武纪公司,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寒武纪的背后,是中科院计算所的资本支持。作为计算所旗下的高科技企业,寒武纪与龙芯、曙光等企业共同承载着科技创新的重任。陈云霁更侧重于研究工作,担任寒武纪首席科学家;而陈天石则擅长社交与管理,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
在AI时代,人才尤其是数学人才显得尤为稀缺。陈天石和陈云霁兄弟的卓越成就,为寒武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寒武纪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AI尚未火爆的初期,寒武纪主要依赖为华为生产手机AI加速芯片维持生计。但随着海思的崛起,寒武纪失去了这项业务。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当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火爆时,英伟达凭借算力卡业务崭露头角;而当比特币崩溃时,AI却一夜爆红,算力卡供不应求。寒武纪凭借其领先的技术理念,虽然未能赶上挖矿热潮和ChatGPT的火爆,但随着DeepSeek的开源和私有化部署需求的激增,寒武纪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如今,中国的高科技公司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全球领先,在市值上也与传统高市值企业如茅台等展开了竞争。寒武纪的市值波动或许并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里程碑,象征着AI时代的生命大爆发。在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AI应用市场需求、不缺资本和人才的国家里,越来越多的AI和芯片人才正在回流。摩尔、沐曦、燧原、壁仞等企业纷纷涌现,共同推动着AI时代的发展。A股的成长逻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高科技企业正成为市场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