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的重大案件终于尘埃落定。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厅的消息,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的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已于7月28日由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华为海思,作为华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自2011年起便致力于Wi-Fi芯片的研发项目。经过长期自主研发和大量投入,海思公司不仅掌握了Wi-Fi芯片的核心技术,还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来保护这些技术信息。
然而,海思公司的前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后创立了尊湃公司,并拉拢了包括周某甲、刘某、周某乙、顾某在内的多名前同事加入,共同研发与海思公司同类的Wi-Fi芯片。为了缩短研发周期和吸引融资,张某等人不惜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海思公司的技术信息。
具体来说,张某指示周某甲等人以高薪和良好发展前景为诱饵,招募了海思公司的其他员工,包括高某、王某等7人。这些人在离职前后,应尊湃公司要求,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方式,非法获取并泄露了海思公司的技术信息。
2024年4月10日,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对张某等14人提起公诉,指控他们犯有侵犯商业秘密罪。在审查起诉期间,检察机关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并聘请了通讯行业的资深专家对涉案技术信息进行专业解读,以确保法律判断的精准性。
这起案件不仅涉及的技术信息多达40余项,且均属于尖端技术,办案难度极大。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不仅精准区分了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还针对被害企业内部管理漏洞制发了检察建议,为企业提供了“漏洞报告”和“升级蓝图”。
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14名被告人均犯有侵犯商业秘密罪。其中,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其他被告人也被判处不同年限的有期徒刑和罚金。目前,一审判决已生效,14名被告人均未提起上诉。
这起案件不仅彰显了检察机关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决心和力度,也再次提醒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防止商业秘密被泄露。据估算,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价值高达3.17亿元,这对海思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尊湃通讯在成立一年内就完成了总额超3亿人民币的融资,其中包括小米集团等知名财务投资机构。然而,小米集团随后发表声明称,其旗下的投资公司瀚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只是参与了该芯片公司的正常财务投资行为,并未参与公司的直接管理和运营,更未与该公司有任何知识产权或技术合作。
小米集团强调,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坚决反对通过不法手段窃取商业秘密的行为。这一声明无疑进一步凸显了企业在保护商业秘密方面的立场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