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商业浪潮中,一个常常被忽视却潜力巨大的市场正逐渐进入中国企业的视野——穆斯林市场。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全球有超过20亿穆斯林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在此前多年里,像土耳其清真博览会这样的国际盛会中,却鲜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这片市场的规模不容小觑。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伊斯兰金融市场规模已达到3.18万亿美元,清真食品和饮料市场规模在2021年便达到了2.09万亿美元,而清真化妆品市场在2024年也达到了477亿美元。穆斯林市场的总产值已数以万亿美元计。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仍是一片未被充分开垦的蓝海。
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中东的沙特、阿联酋等国家,是穆斯林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尼拥有约2.29亿穆斯林人口,占其总人口的86%。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则以其高消费水平和雄厚财力吸引着全球企业的目光。而马来西亚,尽管人口仅3598万,但穆斯林人口占比高达61%,且在穆斯林世界中享有极高地位,被视为全球清真产业的中心和黄金标准的制定者。
在这些市场中,家居、食品、美妆时尚、母婴等消费赛道备受关注。以穆斯林服饰为例,在东南亚的TikTok平台上,这一品类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销售势头。特别是在开斋节期间,穆斯林服饰的销量会迎来爆发式增长。美妆个护产品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口红、底妆产品在马来西亚等市场颇受欢迎。然而,销往穆斯林市场的产品需经过Halal认证,这成为了一道门槛。
除了消费赛道外,穆斯林国家的基建工程领域也展现出蓬勃生机。沙特“2030愿景”、印尼新首都计划等项目的推出,催生了大量需求。中东国家还通过颁布新投资法、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开通快速通道等措施,降低市场门槛,吸引外资进入。据预测,这些穆斯林国家的工程红利期将持续20至30年。
然而,要在这片市场中立足,中国企业还需跨越重重障碍。Halal认证是首要挑战。这一认证旨在确保产品或服务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链条都符合清真标准。对于口服或与身体密切接触的产品,如食品饮料、美妆护肤等,Halal认证尤为关键。实际上,在严格的穆斯林国家,整个产业链条都需要Halal化,清真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标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系统。
文化和法律的差异也成为中国企业进入穆斯林市场的绊脚石。中东地区的工程合同往往经过精心修改,对承包商不利的条款被大量保留。而中国企业往往带着国内“先低价中标签合同再慢慢谈”的思维惯性出海,导致在海外遇到索赔问题时陷入困境。同时,一些中国出海企业在包装上使用宗教元素或标注穆斯林友好信息,却未取得清真认证,这种行为可能触犯当地法律。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仍在积极探索穆斯林市场。他们通过建立独立的清真食堂、生活用品供应链和祈祷室等措施,努力适应当地的文化差异。同时,他们也在积极申请Halal认证,以符合穆斯林市场的准入要求。在这场探索中,中国企业的终极逻辑是寻求在国内市场白热化竞争之外的生存空间,以及抓住穆斯林市场作为高门槛蓝海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