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今年的一匹黑马无疑是上纬新材,其股价涨幅惊人,直至8月6日,这只年内涨幅已高达1566.62%的股票,终于遭遇了一个20%的跌停。然而,这一跌停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通常情况下,股票在经历大幅上涨后遭遇跌停并不罕见。但上纬新材的这次跌停,却并非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被一系列监管动作“吓”出来的。近期,上纬新材因股价异常波动多次触发交易风险提示,公司为此发布了多达10次的交易风险提示公告,并在7月31日至8月4日进行了为期3个交易日的停牌核查。
尽管如此,8月5日复牌后,上纬新材的股价依然强势涨停,使得其年内涨幅达到了令人瞠目的1566.62%。面对这一情形,公司在8月5日晚再次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强调如股价继续上涨,公司可能再次申请停牌核查,提醒投资者面临较大风险。
与此同时,上交所也注意到了上纬新材的异常波动,指出部分投资者在交易中存在影响市场正常交易秩序的行为,并依规对相关投资者采取了自律监管措施。在交易所和公司的双重压力下,8月6日,上纬新材的股价终于低开低走,最终跌停。
实际上,无论是暂停股票账户交易还是停牌核查,都是针对股价异常波动的常规监管手段。然而,停牌核查作为公司层面的自查,其震慑力相对有限。历史上,很少有公司的停牌核查能够真正查出问题。因此,停牌核查往往被视为一种形式,旨在让市场冷静并让公司自查是否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以上纬新材为例,尽管在7月31日至8月4日进行了为期3个交易日的停牌核查,但并未查出实质性问题。8月5日复牌后,股价依然涨停。这表明,停牌核查作为一种监管手段,其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对于停牌核查这种准监管方式,建议上市公司不应将其作为吓唬投资者的手段。相反,应基于监管需要合理使用。同时,为增强停牌核查的震慑力和有效性,建议将上市公司单方面的检查改为与交易所的联动。毕竟,交易层面的核查是交易所的职责范围,只有二者联动,才有可能真正查出问题。
停牌核查的及时性也至关重要。以上纬新材为例,从7月9日至7月30日,股价涨幅已达1083.42%,此时才迎来第一次停牌核查,显然反应迟钝。因此,监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停牌核查标准,例如股价涨幅达到100%时即进行第一次停牌核查,以确保及时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