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一起家庭悲剧中,一对夫妇因未给年幼的儿子使用安全座椅而痛失爱子,此事引发了社会对儿童乘车安全的广泛讨论。
2023年5月1日,这本是一个普通的节假日,上海的张先生一家四口驾车出游,然而,一个本可避免的疏忽却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当时,张先生驾驶车辆,妻子坐在第二排,5岁的女儿坐在左侧,而2岁7个月的儿子则在第三排独自玩耍。
不幸的是,在行驶过程中,好奇心驱使下的女儿随意拨动了座椅调节按钮,导致座椅向后倾倒,无情地压住了趴在座位下的弟弟。当父母发现异常时,孩子已经全身青紫,尽管紧急送往医院,但最终还是抢救无效死亡,死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张先生夫妇悲痛欲绝,他们将矛头指向了汽车制造商,认为汽车座椅设计存在缺陷,没有自动回缩功能,且在座椅旁未贴警示标签,要求索赔200万元。然而,法院的判决却给这对夫妇浇了一盆冷水。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车辆符合国家标准,座椅调节为手动设计并无不妥,且《用户手册》中明确提示“儿童必须使用安全座椅”,但家长并未遵守。因此,法院驳回了张先生夫妇的全部诉讼请求,指出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的监护失职,而非产品缺陷。
这一判决结果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发表看法。有支持父母的网友认为,车企应在座椅设计上更加人性化,提高安全性,并加大安全宣传力度;而支持法院的网友则指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使用安全座椅,不应将责任推卸给车企。
这起悲剧也暴露了儿童乘车安全中的多个漏洞。首先,安全座椅不是“可选装备”,而是儿童乘车的“必需品”。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4岁以下儿童乘车必须使用安全座椅,但许多家长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短途出行或怀抱孩子即可保证安全,实则不然。
其次,车内存在多个“隐形杀手”,如车窗升降键、车门锁等,家长应提高警惕,避免孩子误操作。本案中,女儿随意拨动座椅调节按钮就是悲剧的根源之一。家长在监护过程中不应分心,尤其是在孩子单独坐在车内时,应每隔几分钟确认孩子的状态,确保安全。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家长们应牢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使用安全座椅,4岁以下儿童必须使用,12岁以下儿童也建议使用;二是在行车时锁死车窗升降键、车门儿童锁等危险功能;三是监护过程中切勿分心,尤其是在短途出行或孩子单独坐在车内时,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半点侥幸。这起悲剧再次提醒所有家长,儿童乘车安全不容忽视,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监护,才能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