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上半年风光无限的银行股悄然迎来了调整期。近日,银行板块更是跌幅加剧,盘中一度下挫2%,超过40只银行股近乎全线飘绿,这与炙手可热的科技股形成了鲜明对比。
探究银行股此番表现背后的原因,需先回顾其过往几年的上涨逻辑。近年来,银行股的行情并非源自业绩的显著增长,相反,其净利润普遍呈现零增长态势。那么,为何资金仍对银行股情有独钟?这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经济低迷背景下,资金更倾向于寻求低风险的高股息收益;二是政策面上,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被鼓励入市,且它们往往偏好投资银行股。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银行股在熊市中逆势上扬,估值攀升至十年高位。
然而,随着下半年的到来,宏观基本面正悄然生变。降息预期的不断强化,使得利率敏感型资产持续上行,慢牛趋势渐显。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市场资金的投资偏好发生转变,一方面,资金开始积极拥抱投资机会丰富的科技股,引发了大规模的存款转移现象。最新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单月增加2.14万亿元,创近十年同期新高,这反映了资金正加速流向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国家队的投资策略也在调整,鉴于银行股估值已高且未来年化收益率可能下滑,保险和券商等非银板块因其估值相对较低且上涨空间更大,成为了新的投资焦点。
在此背景下,保险资金近期频频动作,卖出银行股,买入保险股。例如,中国平安增持中国太保H股至举牌线,这是时隔六年后再次出现保险资金举牌保险股的情况。此次举牌事件或许预示着市场风向的转变。
与此同时,A股市场风格依旧,继续围绕AI和人形机器人两大主线炒作。AI作为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其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和业绩爆发有目共睹,而人形机器人则被视为AI在物理世界的未来最大应用场景,尽管目前尚未有业绩支撑,但想象力巨大。在行业盛会的推动下,相关概念股持续活跃。
在众多概念中,液冷概念近期备受瞩目。随着英伟达芯片功耗的大幅提升,液冷需求激增,今年下半年,液冷板块业绩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已有多家中国液冷厂商成功打入北美AI供应链,如英维克、申菱环境等,它们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获得了北美科技大厂的订单,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液冷板块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其业绩即将迎来爆发,更在于其在AI发展的下半场中,有望成为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对于该板块的个股而言,现阶段业绩或许并不亮眼,但谁能在未来拿到更多北美科技大厂的订单,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随着市场环境和投资偏好的变化,银行股的牛市或许已经落幕,而科技股特别是液冷概念股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