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农村屋顶光伏电站合同的“代签”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事件的焦点在于孟州市宁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泰公司)与一位70多岁老人之间的“金顶宝”合同,该合同由宁泰公司的业务员代为签署,而甲方签名处竟是业务员的名字,而非老人的名字。
据悉,一位年轻人发现家中屋顶正在建设的光伏电站合同存在问题。合同中,乙方明确为宁泰公司,并加盖了公章,但甲方签名却是宁泰公司业务员的姓名,而非其父亲的姓名。更令年轻人惊讶的是,这份合同的有效期竟长达25年。面对这样的合同,年轻人在节目中表达了疑惑和不满,要求立即拆除屋顶的光伏电站。
值得注意的是,当事老人表示,他每年能从屋顶电站获得约700多元的收入,折合每天约2元。这一收入情况也引发了公众对光伏电站收益分配的关注。
深入调查后发现,宁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正泰安能数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正泰安能)。正泰安能通过多重股权结构间接持有宁泰公司100%的股权。为了触及河南下沉市场,正泰安能在河南设立了多家子公司。此次曝光的合同,正是由正泰安能在河南的某家子公司所签署,并加盖了公章。
正泰安能目前正处于冲刺上交所主板上市的关键阶段,今年6月底刚刚完成上交所首轮问询回复。然而,此次“代签事件”无疑给公司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电视画面中可以看到,合同甲方签名栏内签署的是业务员的名字,下方则是老人的住址。这一明显的漏洞引发了公众对正泰安能合同审核流程的质疑。为何正泰安能没有发现房屋所有权证书/宅基地证书与甲方名字不一致?涉事屋顶电站已处于在建状态,这表明正泰安能对在建项目合同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进一步分析发现,如果正泰安能的基层运营出现漏洞,那么其整体的运营数据也值得怀疑。审计机构能否保证发行人没有问题?这是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共同关心的问题。
公众还担忧这种“代签事件”是否只是个别案例。如果正泰安能旗下公司知道甲方是业务员/代理商的名字,那么这种事件是否在其他地方也发生过?正泰安能在全国各地的其他基层公司又是否存在类似问题?
关于光伏电站的收益分成问题,当事老人表示每年只有700多元的收入。然而,从报道中展示的在建电站规模来看,其产生的分成收入似乎应该更高。这是否暗示正泰安能的“县城子公司”存在内部利益输送的嫌疑?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业务员/代理商作为合同甲方,可能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号,并准备将收入据为己有,再从中分出小部分给老人。这是否意味着正泰安能在全国范围内的“县城子公司”为了完成业绩而放弃或放松了内部管理?这种内部利益输送现象是个别还是普遍?
合同中约定的25年期限也让年轻人感到崩溃。考虑到农村留守老人众多的现状,这样的长期合同确实令人难以理解。正泰安能是否了解我国农村的现状和现实?
面对公众的质疑和媒体的曝光,正泰安能需要深刻反思其合同审核流程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如果不是媒体曝光,这样的事件还会发生多少?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公众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光伏行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在签订光伏电站合同时要保持警惕,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