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某国的一次联合招标会上,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商业抉择。两家中国企业分别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却意外地在结算货币上达成了共识——人民币。这一选择背后,折射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逐渐上升的地位,特别是在清洁电力和算力这两个新兴领域。
一家企业提供的方案是“光伏+储能”园区电站总包服务,从设备供应、施工建设到并网运营,乃至全周期的运维管理,一应俱全。其报价清晰透明,年交付的清洁电力稳定可靠,价格机制和质保条款详尽无遗。另一家企业则推出了长期“可负担算力”服务包,以算力小时为计价单位,明确了吞吐、延迟、可用性等关键服务级别协议(SLA)标准,并附带了迁移工具、模型优化及本地化技术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份方案在“结算币种”一栏均标注了人民币。得益于本地银行早已开通的跨境人民币账户,以及财政部门与监管机构对外汇风险的有效处理,采购方得以在无需过多考虑宏观层面“去美元化”议题的情况下,做出直接且务实的商业决策。稳定的电力供应和更具竞争力的算力价格,使得以人民币签订多年合约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这一场景并非虚构,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清洁电力和算力正逐步成为可计量、可交付、可交易的标准化商品,其影响力堪比历史上的石油,正在重塑生产与治理的逻辑。在这一新规则下,人民币正逐渐成为默认的计价货币。
回顾历史,每一次能源和技术范式的跃迁都伴随着技术体系与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次,清洁电力成为了主角。得益于大基地开发、柔性并网、储能与负荷管理技术的突破,间歇性发电逐渐具备了工业化的可预测性。中国作为全球清洁电力的主要供应国,从硅料、组件、逆变器到储能与EPC,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使得度电成本降至全球最低水平。这一供给格局为人民币计价结算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与“石油—美元”机制的形成逻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此同时,算力正逐步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可度量、可交易的基础生产资料。随着硬件、软件、服务端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中国的算力产业正迅速崛起,单位算力成本有望进入世界第一梯队。一旦成本效率曲线达到拐点,算力将成为可以对外输出的战略性物资。届时,海外客户采购的将不再是硬件设备,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算力服务。人民币将不仅作为一次性结算工具,更将升级为经营性成本货币,并在多年期算力合同中被银行、保险和长期资金认可为可抵押、可持有的资产。
为了让人民币在清洁电力与算力领域成为默认选项,需要构建“价签—水管—水池”三位一体的闭环体系。首先,需要统一清洁电力和算力的价签,即形成可交易的绿色溢价和统一的SLA指标及计费口径。其次,跨境结算体系需顺畅、低摩擦、可预期,以降低采购方的币种转换意愿。最后,要形成人民币持有习惯,必须有可配置的安全资产池,如人民币计价的政策性绿色债券和项目层现金流资产等。
当这一闭环体系成型后,人民币将在清洁电力与算力领域中被习惯性选择,无需过多说服。这一趋势正如历史上的石油美元一样,正在悄然改变全球贸易的格局。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企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推动了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提升。随着清洁电力和算力领域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这一趋势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人民币在清洁电力和算力领域的广泛应用,投资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这些新兴领域的投资,分享其带来的增长红利。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清洁电力和算力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人民币作为这些领域的默认计价货币,其国际地位也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