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金融市场的动荡中,A股市场却迎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里程碑。8月14日,A股市场的成交额飙升至2.3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两融余额也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这是继前一个交易日之后,A股市场连续第二天实现成交额与两融余额的双“2万亿”突破。
这一成就在A股历史上并不常见,总共只出现过七次。值得注意的是,前五次集中发生在2015年5月至6月的杠杆牛市期间。而此次连续两日的双“2万亿”表现,不仅是近十年来的首次,也标志着A股市场生态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
回顾历史数据,成交额超过2万亿元的交易日总共有28个,它们分布在2015年5月至6月、2024年9月至12月以及2025年的2月和8月。对比这些时期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出2015年的双“2万亿”主要是由高杠杆资金推动的,而到了2025年,市场则更多地受到基本面改善和流动性宽松的双重驱动,杠杆资金的使用也更为理性。
从资金层面来看,居民储蓄和外资成为了这次双“2万亿”的重要支撑力量。根据数据显示,7月份全球多头基金净买入中国股票达27亿美元,而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也显示,同期中国股市的净流入超过60亿美元。在国内方面,7月份住户存款减少了1.11万亿元,而非银存款大幅增加,A股新开户数达到196万户,同比增长71%,这显示出居民储蓄正在加速向权益市场转移。
这种资金流动的趋势不仅体现在居民储蓄上,也体现在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上。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显示,7月份全球多头基金对中国股票的买入量翻倍增长,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也显示,7月份中国股市的净流入规模相当可观。这些都表明,外资正在加速流入中国股票市场,成为支撑A股市场活跃交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A股市场内部,这种资金流动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2015年相比,当前的两融余额占市值比例更为合理,杠杆资金的运用也更为规范。数据显示,2025年8月的两融交易占比约为8.5%,远低于2015年峰值时期的15%以上。同时,市场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也维持在较为安全的水平,这反映出杠杆资金使用的理性化。
除了资金层面的变化外,A股市场的生态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当前的市场已经从早期的场内外高杠杆驱动逐步向政策协同、基本面驱动的成熟市场演进。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成交额和两融余额的突破上,也体现在市场定价机制的成熟化、市场波动率的显著下降等方面。
展望未来,随着居民储蓄和理财产品的到期高峰即将到来,以及外资配置比例的提升和长线资金的加速入市,A股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增量资金入市的拐点。这将为市场未来的流动性提供坚实支撑,也让双“2万亿”这样的活跃交易状态具备了持续的基础。同时,随着上市公司中报业绩的改善和产业链复苏数据的增多,业绩驱动将成为行情延续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