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名为“微光启航”的航天企业宣布成功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这笔资金由一家北方产业机构提供,并附带长期战略支持。融资所得将主要用于团队扩建和核心技术的加速应用。
“微光启航”成立于2025年3月,公司自主研发的WG-1微光一号中型液体复用运载火箭备受瞩目。这款火箭是全球首款结合了“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动力+碳纤维复合材料+液氧甲烷”核心技术的运载火箭,同时也是国内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箭。这一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火箭的运载能力,还大幅减轻了重量。
微光启航的核心团队拥有丰富的运载火箭和导弹领域经验,由多位国家级研究员领衔,包括专业的火箭总师和发动机总师。团队成员在设计、材料、制造和发射等各个环节均形成了闭环,且已累计完成50多种重点型号的飞行试验。微光启航的创始人兼CEO高欢,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项目负责人,是火箭总装工艺技术领域的专家。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4年,该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2.9%,预计2025年产值将达到2.8万亿元。赛迪研究院的报告也指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成熟期。
面对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激烈竞争,高欢表示:“大航天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布局商业航天领域,出台支持政策,抢占太空资源。运载火箭不再仅仅是通往太空的交通工具,它将成为太空经济的‘摩尔定律’载体,成本每降低一个数量级,将解锁10倍的应用场景。”
以SpaceX为例,该公司通过火箭回收复用技术降低了猎鹰9号火箭的使用成本,从而解锁了星链通信场景。目前,SpaceX的星链全球用户规模已超过600万,2024年营收高达82亿美元。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载火箭使SpaceX构建了从物理层到太空应用层的天地往返闭环生态系统,形成了商业闭环。
然而,在全球运载火箭市场,仍存在一些核心痛点。一是同质化竞争激烈,技术路线单一,缺乏核心技术突破;二是成本高、效率低,公斤发射成本高,投入产出失衡;三是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商业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微光启航提出了解决方案,回归第一性设计原理,聚焦高性能发动机与轻量化结构技术的突破。
微光启航自主研发的华光一号发动机是国内首个、全球第三个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其燃料燃烧效率可达99%以上,火箭运载能力提升30%。同时,公司创新性地在国内首次应用碳纤维技术,该材料覆盖火箭90%的结构,使火箭运载能力提升10%,经济效益提升25%。
高欢介绍,微光启航通过改性高性能低温环氧树脂和先进碳纤维材料,成功制造了1.4米和3.35米直径的碳纤维贮箱,并通过了严苛的低温特性测试。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进3.8米直径碳纤维贮箱及部段的工程研制与制造,填补国内中型液体运载火箭上大规模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空白。
通过回归第一性原理,微光启航重新设计了火箭的动力系统和轻量化结构,提升了单位运载能力,并通过3D打印等增材制造工艺提升了制造效率,降低了综合制造成本。预计在未来,微光启航的火箭在一次性使用下,单公斤入轨成本将降低到2万元以下,回收复用成本在5000元以下,综合成本降低50%。
目前,微光一号火箭的研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已完成多项关键试验。发动机总体方案设计及多次方案迭代已完成,预计年底将进行华光一号发动机半系统试车。高欢透露,微光一号火箭计划在2028年进行首飞,并在2030年实现回收复用。
投资方表示:“我们坚定地认为‘大航天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非常关注新一代技术平台所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微光启航团队具备深厚的技术背景和革命性的创新能力,非常符合发展趋势。很荣幸能够参与微光启航的天使轮投资,期待公司在技术产品上取得持续突破,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