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的热潮仍在延续,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8月13日,多家保险公司通过港交所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平台,发布了举牌上市公司股票的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平安在8月11日增持了中国太保H股约174万股,涉及金额约5583.89万港元。增持完成后,中国平安持有中国太保H股的比例达到约5.04%,满足了举牌条件。这是自2019年中国人寿增持中国太保H股以来,大型险企再度举牌险企。
对于此次举牌,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关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则认为,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是险资“财务性投资”策略的延续,主要围绕“高股息、低估值、稳增长”的策略展开。
中国太保H股的税前分红率约为3%,当前板块PB为1.2倍,存在显著的估值修复空间。通过港股通配置H股,不仅可以享受同业资产的稳健收益,还能利用A/H股约10%的折价和税收优惠提升整体收益。
除了中国平安,近期还有多家险企进行了举牌操作。例如,太保寿险、太保产险以及太保资产作为关联方,通过换股方式被动触发了对东阳光药H股的举牌。民生人寿保险及其第一大股东万向控股也增持并举牌了浙商银行H股。
据统计,截至8月14日,今年以来险资举牌次数已达28次,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举牌次数。仅在最近两个月,就发生了10起险资举牌事件。被举牌的标的涉及银行、能源、水务等多个行业,其中银行股尤为突出,年内已有7家银行获险资举牌。
为何险资如此青睐银行股,尤其是H股?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高股息股票作为防御性投资的价值更为凸显。银行股相对稳定的分红能力和较低的估值水平,使得险资有充足的理由将其作为主要配置方向。国有大行凭借低估值、高股息和政策红利等优势,成为了险资与长线资金的“压舱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银行股整体表现稳健,但内部也存在分化现象。部分中小银行因区域经济承压、不良率较高或分红能力弱等因素,估值修复动能不足。因此,险资在选择银行股时,也更加注重银行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而非单纯依赖于规模或股息率。
从业绩表现来看,已披露业绩的A股上市银行均交出了亮眼的答卷。例如,杭州银行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6.62亿元,同比增长16.67%,增速位居前列。齐鲁银行、青岛银行等也实现了不错的业绩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政策的出台,险资作为中长期资金入市将迎来更多利好。未来,险资增持银行股的趋势有望持续,但投资逻辑将从“防御性配置”向“成长性挖掘”演进。在短期内,险资仍以高股息为核心目标;中长期来看,若经济复苏超预期,险资或转向成长性标的,更加关注银行的净息差企稳和不良率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