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关于百果园水果价格高昂的讨论持续发酵,不少网友纷纷发声,表示“月薪两万也难以承受百果园的消费”。这一话题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在8月8日作出了正面回应。他强调,百果园始终坚持走教育消费者的道路,不会盲目迎合市场。余惠勇指出,商业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另一类则是教育消费者成熟。百果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同时承诺,公司会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以期降低价格,但坚决不会以牺牲品质为代价。
然而,余惠勇的这一番言论并未获得广大网友的认可。不少网友表示:“水果价格高可以接受,但质量必须过硬!”“你赚我的钱还想教育我,这不太合适吧?”
事实上,近年来百果园的日子并不好过。根据其财报显示,2024年百果园的营业收入为102.73亿元,同比下滑9.8%;毛利为7.6亿元,同比下滑41.9%;归母净利润为亏损3.86亿元。更为严峻的是,2024年百果园净减少了965家门店,平均每天关闭2.64家。
这已经不是余惠勇第一次回应关于水果价格高的质疑。早在今年6月30日,他就曾就这一问题作出过回应。他表示,由于价格已经降至无法再降,公司只能选择部分产品以更优惠的价格回馈消费者。同时,他也承认公司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成本,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消费者的反应并不积极。有网友晒出了在百果园的购物小票,显示购买四个进口樱桃李就花费了51元,直呼“吃不起,以后不会再买了”。
百果园成立于2001年,创始人余惠勇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定位为社区水果专卖店。2015年,百果园开放加盟,门店数量迅速增长。2023年1月,百果园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被誉为“水果零售第一股”。
上市之初,百果园立志成为“水果界的茅台”,主打高品质水果,定位中高端市场。为了塑造高端形象,百果园在供应链、品控、门店装修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百果园的高端路线似乎并不顺畅。
除了业绩下滑和门店关闭潮,百果园近年来还频繁陷入食品安全问题的漩涡。早在2022年,就有媒体报道称,百果园部分门店存在将变质水果切块售卖的情况。2024年“3·15”期间,百果园再次被曝光存在员工无健康证操作、车厘子等级随意篡改、隔夜果更换标签等问题。这些事件严重损害了百果园的品牌形象,导致消费者信任度大幅下降。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8月10日,关于“百果园”的投诉量接近3000条,主要涉及水果品质问题、坏果不赔、价格虚高等。面对这些困境,百果园开始悄悄调整经营策略,尝试走起了“性价比”路线。
在今年2月发布的业绩预告中,百果园表示,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公司于2024年下半年推出了“好果报恩”活动,通过优化产品组合和降低毛利率,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水果产品。同时,百果园还在积极拓展线上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提高销售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尽管百果园做出了这些努力,但能否扭转局势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消费者对于水果的品质、价格、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百果园要想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除了在价格上做出让步外,还需要在品质管控、食品安全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余惠勇那句“不会迎合消费者,在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言论,再次将百果园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消费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性价比的今天,百果园或许真的需要反思一下,到底是消费者需要被“教育”,还是自己需要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