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复利养老梦碎?全民热议:8%收益难寻,孩子的未来谁来守护?

   时间:2025-08-08 15:01:0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上海一小学数学课上,养老储蓄话题意外走红网络

在上海的一所小学里,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因学生们的讨论而变得不再平凡。11岁的林小雨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提到了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的观点:如果从10岁开始储蓄养老,借助复利效应,未来能获得惊人的收益。林小雨略带遗憾地说,自己的压岁钱都被妈妈拿去交了补习费,无法用于养老储蓄。此言一出,教室里瞬间安静,窗外的蝉鸣声显得格外刺耳。

阎教授的三胞胎案例引发全网热议

阎志鹏教授在《金融新启航》栏目中提出,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从10岁开始每年存1万,仅需6年,到65岁时账户余额就能达到344万;而如果从25岁开始每年存1万,持续40年,最终账户余额反而只有280万。这一观点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讨论起“啃小养老”的可行性。

深圳程序员为儿子开设养老定投账户,但背后有隐情

深圳程序员陈锋受到阎教授观点的启发,为8岁的儿子开设了养老定投账户,每年存入1.2万。按8%的复利计算,60年后账户余额可达千万。然而,他深夜却删除了这条朋友圈,坦言这笔钱其实是透支了全家旅游基金,房贷月供也高达2.1万。

8%收益率的理想与现实差距

然而,阎教授提出的8%年化收益率在现实中却遭遇了质疑。某公募基金总监指出,近十年偏股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仅为4.2%,且需承受超30%的最大回撤。当前三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2.5%,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普遍在3%左右。阎教授的观点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骨感。

留守儿童与养老储蓄的鸿沟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比高达68%,教育医疗支出年均增速超9%。而在甘肃天水等地,留守儿童的月均零花钱仅87元。当城市里的孩子们在考虑如何储蓄养老时,这些孩子甚至连购买一本《新华字典》都要攒上三个月的钱。

经济学家批评:用复利掩盖制度性缺口

经济学家刘禹批评称,阎教授的观点实际上是在用复利的魔法来粉饰制度性的缺口。他引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5》指出,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已降至42%,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55%的警戒线。当专家将目光投向儿童的储蓄罐时,实际上是社会与个人责任的天平出现了倾斜。

女性养老困境:早退与长寿的双重压力

阎志鹏还特别指出了女性面临的养老困境。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早5年,但预期寿命却长5-8年。这意味着许多女性将独自面对十年以上的晚年生活。广州纺织女工周淑华就是一个例子,她53岁退休时,个人养老金账户才刚缴满8年。阎教授呼吁提高女性养老金缴存上限。

破局之道:从财商教育到身体资本

面对养老困境,人们开始探索破局之道。一方面,财商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广州实验小学的教师陈颖通过虚拟账户操作“薯片期货”,让学生在模拟通胀中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另一方面,青壮年群体也开始寻找新的储蓄策略,如杭州外卖员刘威每天开工前定投30元至个人养老金账户,既享税收抵扣又强制储蓄。健康资本也被视为抗通胀的硬通货,每周进行有氧运动的中老年群体医疗支出显著降低。

借鉴国际经验:德国年金与新加坡公积金的启示

最后,人们开始借鉴国际经验来寻找解决之道。在德国,企业年金覆盖率超80%,法律强制雇主匹配员工缴费;在新加坡,公积金实现医疗养老账户打通。而在国内,企业年金覆盖率仍然较低。因此,有专家提议探索“个人养老金企业配比免税”政策,以激活雇主端的动力。

“童年不该是复利的人质,但时间确实是每个人最后的硬通货。”在经历了这场养老储蓄的风波后,陈锋最终调整了方案,设立“教育养老联动账户”,为女儿的未来做好更全面的规划。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