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AI虚拟陪伴产品正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股新风尚。自去年以来,这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需求的激增,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热点。
据Appfigure 2024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AI虚拟陪伴类应用产品的下载量显著上升,带动了全年下载总量首次突破了1.1亿次大关。与此同时,激增的用户规模也极大地推动了内购收入的增长,全年内购收入高达55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暴涨了652%。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在AI虚拟陪伴产品出海方面的表现尤为亮眼。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AI虚拟陪伴产品在短期内实现了如此迅猛的增长呢?相关企业和科研团队又是如何打造这些产品的?他们有着怎样的产品定位和玩法?同时,尽管AI陪伴产品市场增长迅速,但在产品表现上仍存在诸多不足,这些问题在实际业务中应如何解决?
在近日举行的2025亚马逊云科技泛娱乐峰会圆桌环节上,多位行业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年轻一代对虚拟陪伴的旺盛需求是推动该领域快速升温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折射出行业对AI虚拟陪伴赛道的高度关注。
自2023年起,AI大模型迅速走红,其落地场景也逐渐分化出两条主要路线:一条聚焦于生产力,致力于用AI解决企业运营与个人生活中的具体任务;另一条则主打泛娱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AI虚拟陪伴产品。这类产品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核心驱动力在于“孤独经济”与“生成式AI”技术的叠加效应。
目前,市面上的AI虚拟陪伴产品大致可分为互动内容与恋爱陪伴两大方向。互动内容类产品侧重于角色创作、剧情群聊、语音通话等玩法;而恋爱陪伴类产品则以AI机器人为代表,形态涵盖桌面机器人、仿生萌宠等。这些陪伴类产品拥有拟人外观,用户不仅可以与虚拟角色进行深度对话、共同创作剧情,还能获得持续、随身的情感陪伴。
在峰会的圆桌环节,Quello首席运营官陈童表示,他们团队的核心是看见并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因此将方向聚焦在了情绪感知上。他们正在研发一款宠物伙伴AI休闲模拟经营养成游戏,试图将整套系统做成随时贴身的电子宠物,让用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与电子宠物同行。
SingularDance创始人陆弘毅则认为,当下许多团队都在做“AI虚拟陪伴”产品,但人们对于“陪伴”的定义其实千差万别。这个伙伴的角色完全因人而异,可能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也可能是倾听者,甚至有人把它想象成情人。但无论如何,这个角色首先必须是一个独立而鲜活的个体。
他指出,用户真正想要面对的是那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这类人格无法被通用语言模型直接推导出来,可能需要通过极致、定向的数据塑造,再辅以持续再训练,才能将其完整提炼。因此,这类产品的开发周期极长,最终呈现的形态也更像一个独立鲜活的灵魂。
随着年轻人对“情绪消费”的越发关注,他们在虚拟世界寻找情感陪伴逐渐成为刚需,这也带动了AI陪伴类产品的快速扩张。然而,虚拟陪伴产品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记忆力断层、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完美还原IP质感以及挥之不去的机器感与情感失真等问题。这些都是用户集中吐槽的痛点。
面对这些技术难题,亚马逊云科技给出了示范。在一段Demo中,AI虚拟陪伴产品先精准识别视频画面里的物体并锁定具体时间,再与用户展开自然对话,全程展现了其在内容识别、实时交互与跨语言支持上的综合能力。
亚马逊云科技媒体与娱乐行业专家段波表示,在与众多客户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发现持续积累大量真实对话数据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AI方案普遍将目标用户锁定在Z世代,其中又以年轻女性和带有社交焦虑的人群为主。这群人活跃在不同平台,而每个平台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调性,正是靠日复一日、真实而密集的对话沉淀。
段波还认为,AI虚拟陪伴产品可以引入游戏化设计,具备沉浸式体验等多重优势。用户可以与自己的数字分身一起成长、升级、打怪,相互打气,协同完成目标。这种机制的底层逻辑是“奖励—挫折—再奖励”的循环,在AI陪伴场景中极易设定。
在AI虚拟陪伴产品中,技术作用覆盖了许多维度。亚马逊云科技实现了跨语言对话能力,产品可同时以英文和中文与用户进行实时问答。同时,依托亚马逊的语音理解与生成技术,系统还支持自然流畅的语音交互,完成从指令识别到语音反馈的闭环。
借助内容识别与交互功能,AI能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即时识别画面中的物体,并围绕该物体展开对话。在语言支持层面,系统延续多语言交互优势,持续以中英双语服务用户。通过与声网平台的深度集成,还能实现融媒体内容分发,进一步优化跨终端体验。
然而,AI陪伴产品在国内落地时,最大的阻力并非技术,而是用户的付费习惯。SingularDance创始人陆弘毅提到,国内尚未形成成熟的订阅心智,导致AI陪伴产品的商业化远比海外艰难。国内用户习惯了免费产品,没有养成付费习惯,这使得AI产品的商业化难度远高于海外。
在AI虚拟陪伴产品出海过程中,文化差异与用户偏好始终是设计端难以绕过的门槛。陆弘毅举例说,欧美漫画与角色形象往往线条直接、情绪外放,叙事开门见山;而东亚用户更钟爱含蓄渐进、层层递进的互动节奏。这一审美落差需要在本地化设计中被重视。
PopUp联合创始人兼COO Jony Huang则认为,AI作为功能作用是帮助用户解决社交深度的问题。他们已经验证了AI方案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并计划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检验其商业化潜力。未来,若要进一步发展,核心痛点在于能否持续经营以及能否与用户建立情感共鸣。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区媒体与娱乐行业负责人也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亚马逊云科技在社交内容和互动商业化落地等领域所能发挥的作用。他们凭借专业技术能力、生成式AI能力以及合作伙伴与创新资源,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