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更为严格的管制措施,这一动作迅速引发国际市场反应,美国甚至抛出“将关税提高至500%”的强硬表态。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全球产业链中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单纯依赖资源储备,而是源于其全球领先的加工技术。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约33%,但2024年产量却达到全球总量的70%,形成“储量非第一、产量独大”的独特格局。相比之下,美国稀土储量虽位居前列,2024年产量也达4.5万吨,占全球11.5%,但其产业链仍高度依赖中国。这种矛盾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掌握了从矿石到高纯度稀土元素的完整提取技术,而美国等国因环保成本和技术瓶颈,长期未能建立同等规模的加工能力。
稀土的战略价值源于其包含的镧、钕、铕等17种稀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在电子、航空、军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美国F-35战机的雷达系统、苹果AirPods的降噪芯片,乃至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件,均需依赖特定稀土元素。然而,这些元素从矿石中提取的难度极高——传统离子分离法需庞大设备且污染严重,溶剂萃取法则存在纯度不足的问题。
中国稀土产业的突破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国际主流提纯技术由法国“罗纳·普朗克”化工集团垄断,其“摇晃法”通过精密参数控制实现高纯度分离,但核心参数对外保密。1971年,核专家徐光宪回国后,带领团队研发出“新串级萃取法”,通过数学公式精准计算萃取液配比,首次实现大规模、高纯度、低污染的稀土分离。1974年,该技术在包钢工厂完成工业级试验,一举推动中国稀土加工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技术领先带来市场主导权。中国凭借成本优势(加工后稀土价格较欧洲低3倍)和环保优势(污染控制技术领先),逐渐占据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市场。美国莫利矿业等龙头企业因环保成本激增(受核监管体系限制)和市场价格低迷,最终在2000年后陆续关停。而中国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将专利数量扩展至比美国多出2万件,形成难以撼动的技术壁垒。
类似的故事也在铜材领域上演。作为AI芯片、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原材料,铜的全球需求近年激增40%,而中国江西鹰潭市凭借年产646.7万吨铜材的能力(占全球需求90%以上),成为“世界铜都”。这一地位的奠定始于1979年江西铜业集团的技术攻关,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工艺,中国在铜基材料冶炼领域形成完整技术体系,迫使西方国家即使具备原生矿产能,仍需依赖中国加工产品。
从稀土到铜材,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提升,本质是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正如台积电凭借2nm制程工艺主导芯片代工市场,中国通过低成本、高纯度、低污染的稀土加工技术,以及铜材冶炼的全流程控制,构建起其他国家难以短期突破的产业护城河。这种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正在重塑全球资源贸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