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京东方(SZ000725)携1.2米×2.4米钙钛矿光伏组件亮相新能源展会时,整个光伏行业为之侧目。这款采用薄膜电池技术的BIPV幕墙产品,以18.6%的交付效率和505W功率引发关注,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家以显示面板闻名的企业,正将钙钛矿光伏作为"第N曲线"的战略突破口。
作为全球每四台智能终端中就有一块显示屏的供应商,京东方在2023年11月就启动了钙钛矿光伏项目。这个看似"跨界"的决策背后,是其"1+4+N"战略架构的关键落子。在2024年全球创新伙伴大会上,京东方光能总经理寇建龙透露,公司已在钙钛矿技术领域取得关键突破,相关研发项目正围绕效率提升和寿命改善展开。
与传统晶硅电池不同,钙钛矿技术采用有机-无机混合型卤化物材料,通过光生伏特效应直接转化光能。头豹研究院指出,这种第三代光伏技术具有高转换效率、低成本和柔性优势,特别适合BIPV和新能源汽车等弱光场景。但技术瓶颈同样明显——晶体硅的氢钝化机制相对单一,而钙钛矿的基团钝化机制复杂,导致稳定性与效率难以兼顾。
京东方董事王锡平认为,公司恰好具备破解这一难题的先天条件。在显示器件领域积累的涂布、沉积、PVD等工艺经验,与钙钛矿电池的大面积处理技术高度相通。TrendForce分析师王建指出,显示面板制造中的精密镀膜、薄膜封装等核心技术,可直接迁移至钙钛矿生产,这种工艺复用度是传统光伏企业难以比拟的。
董事长陈炎顺用更直观的方式解释这种技术同源性:"晶硅光伏是从矿石到单晶棒的物理加工,而钙钛矿是在玻璃上做薄膜的化学过程,这更符合我们的半导体工艺基因。"据透露,京东方已将钙钛矿光伏寿命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当前研发重点转向效率提升,试验线甚至计划挑战世界纪录。
这种技术转型的迫切性,与显示行业的周期性困境直接相关。2022年京东方在五大显示领域出货量登顶全球第一,但2024年显示器件毛利率已降至12.76%。尽管2025年上半年OLED出货量同比增长7.5%至7100万片,公司仍坦言受市场竞争和折旧压力影响,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在"屏之物联"战略下,京东方构建了物联网创新、传感器等"1+4+N"业务体系,但2025年上半年显示业务仍占营收八成以上。这种产业格局下,钙钛矿光伏被寄予厚望。公司中试线产品效率已突破18%,采用的单结结构虽面临理论效率限制,但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
行业对比显示,隆基绿能等企业选择的叠层钙钛矿路线效率更高,但其34.85%的世界纪录转换效率仍处实验室阶段。协鑫光电GW级基地的投产和捷佳伟创等设备商的技术突破,预示着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随着制备工艺和稳定性难题的突破,2026年钙钛矿电池将进入量产阶段,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950亿元。
这种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竞争格局。王建分析认为,显示企业的技术优势将与BIPV、新能源汽车等市场需求形成强耦合,可能对传统光伏企业构成冲击。未来可能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显示企业专注器件制造,传统企业发挥系统集成和渠道优势。对于手握显示工艺"金钥匙"的京东方而言,这场光伏革命或许正是其跨越产业周期的关键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