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被动指数投资策略在金融市场的热度攀升,银行理财机构正积极布局指数型理财产品领域。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以“指数”为关键词检索,当前处于待售、募集及存续状态的指数型理财产品已达116只,涉及招银理财、华夏理财、中银理财、兴银理财等1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这些产品凭借多元化的策略设计,在业绩表现上展现出较强竞争力。
指数型理财产品的核心特征在于其资产配置方式——通过直接复制指数成分或间接挂钩特定指数实现收益。从风险收益特征来看,这类产品覆盖了从PR2(中低风险)到PR5(高风险)的多个层级,且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均呈现出优于传统理财的收益弹性。例如,信银理财推出的“慧盈象固收增强一个月持有期9号”产品,以“固收+恒生科技”为策略,其业绩比较基准由“万得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85%+恒生科技指数×10%+活期存款×5%”构成。数据显示,该产品近1个月、近3个月及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15.17%、8.79%和8.92%。
高风险等级产品同样表现突出。华夏理财旗下“天工系列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产品(PR5级)截至9月5日的年内涨幅达14.46%,成立至今累计涨幅已达52.33%。值得注意的是,9月16日华夏理财宣布与华夏基金签署指数业务合作备忘录,计划在指数产品研发、投资策略优化等领域深化协作,进一步凸显机构对这一赛道的重视。
普益标准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5月末,理财公司存续的指数型理财产品(名称含“指数”或投资策略挂钩特定指数)按份额统计已接近600款,较2024年末新增超100款。这一增长趋势反映出市场对指数化投资的认可度持续提升,同时也折射出理财机构在产品创新方面的积极尝试。
尽管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指数型理财产品的推广仍面临挑战。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提醒,高收益产品往往伴随较高风险评级,投资者需特别注意产品界面展示的年化收益率计算方式,避免因短期波动产生误判。他同时表示,从长期配置角度,指数型产品仍具有投资价值,但建议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性选择。
对于投资策略,朱润康建议普通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三点:一是深入了解产品跟踪的指数特征及投资策略;二是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确定配置比例;三是树立长期投资理念,避免因市场短期波动频繁操作。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则强调,理财机构需在投资者教育和产品创新两方面同步发力——既要通过多渠道宣传帮助投资者理解指数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也要在研发端平衡收益弹性与风险控制,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升市场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