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行业迎来一则重磅消息:英伟达正在内部秘密推进一项Robotaxi项目,该项目由资深高级总监露西·巴加瓦(Ruchi Bhargava)主导,试图通过技术创新在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开辟新战场。这一动作不仅引发了业界对技术路线竞争的关注,更被视为英伟达构建"物理AI"生态的关键布局。
与传统自动驾驶方案不同,英伟达选择了一条极具挑战性的技术路径——单阶段端到端架构。其核心在于利用仿真技术构建的"世界模型"对神经网络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生成符合物理规律的合成数据来提升系统认知能力。支撑这一技术体系的是今年1月发布的Cosmos世界基础模型,该平台整合了文本、图像、视频及传感器数据,已完成2000万小时的预训练,最新推出的70亿参数Cosmos Reason模型更具备多步推理能力,可充当自动驾驶系统的"数字大脑"。
从商业战略层面看,英伟达的野心远不止于运营Robotaxi车队。公司计划投入30亿美元打造技术标杆,通过验证从GPU芯片到物理AI大模型的全链路能力,最终定义下一代智能基础设施标准。这种打法与其芯片业务形成战略协同,自研的DRIVE Thor芯片算力高达2000TOPS,为端到端模型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
当前美国Robotaxi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态势:Waymo凭借700辆运营车辆在7个城市提供每周超25万次服务;特斯拉9月刚在奥斯汀和湾区上线服务,首日下载量即超越Uber 40%;而英伟达虽尚未落地实车,但其技术储备已引发行业震动。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CEO黄仁勋多次公开表示,自动驾驶汽车是"机器人技术的首个商业化应用",这个"数万亿美元级产业"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尽管技术路线与特斯拉FSD高度相似,但英伟达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6月的实测数据显示,其研发四年的辅助驾驶系统在五六百公里路程中需要多次人工接管,性能明显落后于特斯拉FSD。更尴尬的是,奔驰高管测试发现该系统表现甚至不及中国初创企业Momenta仅用1个月调试的方案。这些挑战暴露出仿真数据与真实路况的适配难题,成为英伟达必须跨越的技术鸿沟。
不过,英伟达仍握有两张关键底牌:一是雄厚的资金实力,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达264亿美元,为长期研发提供充足弹药;二是完整的生态布局,从芯片设计到模型训练形成技术闭环。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Robotaxi市场尚处早期阶段,Waymo运营规模有限,特斯拉首批投放车辆仅数十辆,英伟达此时入场仍有机会争夺技术标准制定权。
这场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军备竞赛"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当芯片巨头开始造车,传统车企与科技新贵的边界变得愈发模糊。英伟达的入局不仅为市场带来新的技术变量,更预示着"物理AI"时代的基础设施争夺战已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