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前,美国资管行业曾涌现出乔治·索罗斯、彼得·林奇等一批传奇基金经理,他们凭借个人能力在市场中创造了辉煌业绩。然而,近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行业逐渐从强调“个人”转向强调“平台”,明星基金经理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平台、策略与流程的精细化运作。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90年代后,美股市场逐渐成熟,增长放缓,机构不得不推进商业模式转型,主动管理更加注重精细化、系统化。中国资管行业虽然相对年轻,但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当投资从“押注式”的艺术转变为需要精密配合的系统工程时,仅靠个体的努力已难以满足投资者长期的托付,也难以回应行业自身发展的深层需求。
海外成熟资管行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转向依靠“工业化”的投研体系,是行业进化的普遍路径。这种“工业化”并非传统认知中机械刻板、缺乏温度的流水线操作,而是以专业人才为根本,通过构建高效协同的系统化机制,赋能个体基金经理,实现公司整体投研能力的战略性提升。
中欧基金在2023年便提出了资管“工业化”理念,经过近三年的升级,其体系已初显成效。以中欧科技战队为例,该团队对科技领域的研究触达整个产业链,从上游的半导体、AI硬件,到中游的大模型,再到下游应用端的消费电子、机器人、智能驾驶等,均有涉及。通过团队成员对科技行业更早布局、更广泛覆盖,为建立领先于市场的认知筑牢基础;依托清晰的专业化分工与高效的流程化协作,确保对细分领域的研究能持续向深度推进;凭借平等开放的内部沟通机制,实现产业信息的及时共享。
基于这套独特的“工业化”组织模式,中欧科技战队的投资业绩显著超越比较基准。截至2025年8月31日,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A”近一年收益率达到232.2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69.25%;邵洁管理的“中欧智能制造A”收益率为133.62%,比较基准为64.62%;钟鸣管理的“中欧内需成长A”收益率为94.77%,比较基准为31.87%。杜厚良管理的“中欧信息科技A”成立仅半年,收益率也达到76.38%,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仅为18.60%。
中欧基金权益研究部副总监兼科技组组长杜厚良表示,构建这支团队的核心逻辑源于对科技行业“快速变化、高速发展”特性的深刻理解。团队成员均为理工科教育背景或产业实践经历,能够以前瞻性视角探索行业演变。通过融合专业化能力与前瞻性视野,团队致力于构建“工业化”运作模式,从而实现对科技产业观点的持续、高效输出。
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投研模式的局限,建立清晰的专业化分工,让每位基金经理聚焦细分赛道深耕,成长为特定领域的“技术专家”。例如,冯炉丹专攻人工智能方向,邵洁专注硬件领域,钟鸣则致力于智驾以及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团队中还有深耕电子与计算机赛道的刘金辉,聚焦传媒互联网领域的王颖,以及新能源车光伏和大制造研究出身的基金经理如代云锋、刘伟伟等。
研究员的支撑同样关键。以本轮科技股行情为例,在一次针对光模块出货量的研究中,负责跟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三位研究员进行分工协作,通过三方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形成了对这一产业更全面和精准的研判,最终实现从挖掘机会到完成配置的高效转化。
为了获取超额收益,中欧科技战队早在2023年下半年就前瞻性地增设了AI研究员和人形机器人研究员岗位。如今,团队已组建起一支12人的专业研究员队伍,覆盖计算机、传媒、通信、电子、互联网及半导体等多个领域,为投研决策提供扎实的产业支撑。
中欧科技战队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当前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不断裂变的双重冲击下,仅依靠单个基金经理的能力已难以持续捕捉市场机遇、应对行业变化。构建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工业化”投研体系,成为资管机构在科技领域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团队对科技全产业链研究的不断深化、基金经理与研究员协同机制的持续优化,以及对AI、人形机器人等前沿赛道前瞻性布局的落地见效,中欧基金的“工业化”进程正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