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的秋夜,凉风拂过颐和园的湖面。一场以“科技+文化”为主题的“海淀之夜”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新标杆。活动中,银河通用创始人兼CTO王鹤宣布,全球首个融合具身智能与中华文化的“颐和园×海淀有礼”联名银河太空舱正式启动常态化运营。这款由北京本土企业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不仅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互动体验,更成为海淀区打造智慧文旅新范式的关键一步。
作为一家专注于具身多模态大模型通用机器人的企业,银河通用与海淀的渊源颇深。王鹤在活动中透露,自己从出生、成长到工作、创业,始终扎根海淀,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这片创新沃土的支持。此次与颐和园管理处、海淀文旅集团的合作,标志着银河通用从技术研发向场景落地的关键跨越。联名太空舱以9平方米的最小空间,实现了24小时自主运营,可售卖饮品、文创、药品等高频消费品,单舱日均服务超千人次,周边人流提升30%至40%,成为激活区域活力的新引擎。
在具身智能赛道融资热潮中,银河通用以11亿元人民币的单笔最大融资脱颖而出。这款由自研机器人Galbot运营的太空舱,通过语音接待、精准抓取、自主取送等技术,实现了“无遥操作、全流程自主”的零售模式。然而,技术落地与场景结合的挑战也随之浮现。银河通用副总裁闻爱荣在接受专访时坦言,用户对机器人语音交互的拟人化需求、取货速度的进一步提升,是当前优化的重点方向。公司已制定“十城百店”计划,优先覆盖北京、上海、深圳等超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通过高频客流场景保障订单量。
与传统零售业态相比,太空舱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流量IP与成本优势的双重叠加。其“文创+饮品”的场景化选品策略,在颐和园等景区实现了文化属性与消费需求的平衡。商圈场景则以咖啡、饮品等高频刚需产品为主,满足快节奏消费需求。动态SKU调整机制进一步保障了选品灵活性,如夏季增加冷食、冬季推出热饮。闻爱荣指出,太空舱的毛利优势源于无人力成本与规模化硬件成本下降,而自带流量IP的属性更易引发社交平台自发传播,形成品牌与商品的双重曝光。
在技术壁垒构建上,银河通用强调“多技术协同+高确定性落地”的综合能力。硬件稳定性方面,公司通过两年打磨,使机器人产品达到应用级标准,支撑开放式园区的稳定运营。泛化抓取与模型能力上,货架1:1紧密叠放设计已实现稳定抓取,支持任意货品摆放与品类替换。随着“十城百店”计划推进,真实场景数据将反哺大模型,形成“布点越多→数据越多→技术越强”的正向循环。闻爱荣直言,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而非其他同行,“成功不是只选一个选手,而是专注自身迭代”。
除ToC零售外,银河通用已形成“ToC+ToB+工业场景”的多业态矩阵。在ToB即时零售领域,北京10余家前置仓实现常态化运营,机器人可100%承接订单,时效性满足15分钟到家需求。工业场景方面,公司与一线汽车企业及德国博世达成合作,聚焦质量控制环节,解决工厂“招聘难、流失率高”的痛点。2025年起,工业商业化将重点拓展搬运、分拣应用范围,突破仓储分拣等核心环节。
作为“科学家+连续创业者”双核心架构的企业,银河通用凝聚了海内外顶尖人才。创始团队兼具百篇国际前沿学术论文与千万级智能硬件量产经验,通过“精进务实+持续迭代”的文化,推动技术迭代与商业验证同步。然而,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的过程中,行业仍面临三大挑战:硬件接口与数据标准未统一、售后服务体系待完善、技术发展不确定性与商业化节奏匹配难。闻爱荣表示,企业愿景并非颠覆传统零售,而是让机器人成为零售新基建,打通“供应链-场景-用户”全链路,实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机器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