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正式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针对汽车产业链中账款支付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系统性规范建议。该倡议涵盖订单确认、交付验收、支付结算等关键流程,旨在构建公平透明的产业生态,推动整车企业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在订单管理环节,倡议明确要求整车企业与供应商需通过书面采购订单确认订货日期、零部件规格、数量及交货周期等核心条款。若需变更已生效订单,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交货环节则需通过交货通知单明确时间、地点及运输方式,确保物流环节的标准化操作。
针对交付验收流程,倡议规定整车企业应在收货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质量检验,验收合格后立即出具验收单。若发现货物存在品种、数量或质量问题,需在24小时内通知供应商,后者应在指定期限内完成整改、更换或补供。损失认定及赔付标准按合同约定执行,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支付结算方面,倡议设定最长60个自然日的账期上限(法定节假日顺延),起算日为供应商交货且验收合格之日。对于连续供货的非中小企业供应商,经协商可实行集中对账,账期自对账日起算。特别规定在单价未达成一致时,整车企业需按最近合同单价或开发定点单价的80%(合同价)或50%(开发价)预付货款,价格确定后多退少补。倡议还倡导合同有效期不少于1年,减少频繁签约带来的交易成本。
行业背景显示,近两年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业链压力传导。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国内汽车产销量首破千万辆,但同期降价车型超60款,行业利润率降至4.1%。部分车企通过压低采购价、延长账期等方式转移成本,严重威胁供应链稳定。据调查,中小企业账期普遍超过90天,部分甚至达到180天,导致供应商资金链紧张,研发投入受限。
为破解这一困局,17家重点车企在主管部门指导下,于今年6月公开承诺将支付账期压缩至60天内。7月9日,工信部开通线上问题反映窗口,跟踪承诺落实情况。截至公告发布两个月,一汽、广汽等企业已率先达标。但执行过程中发现,由于各车企供应链管理体系差异,存在验收标准不一、对账流程复杂等问题。
对此,中汽协成立专项工作组,历时三个月调研产业链上下游300余家企业,形成这份具有实操性的规范倡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文件细化了验收时限、账期起算、支付方式等关键指标,特别是要求对中小企业优先采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倡议发布后,东风、上汽、奇瑞、长安等车企迅速响应,表示将全面落实规范要求。专家分析指出,车企主动缩短账期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稳定的供应链关系能确保零部件质量,降低断供风险,同时倒逼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流程。
工信部强调,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当前新能源车型迭代加速,对零部件创新提出更高要求。若供应商长期面临资金压力,必然影响技术创新投入,最终损害整个产业竞争力。因此,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既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