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快递行业正经历一场重要变革。在监管部门强力介入和行业内部达成共识的背景下,持续多年的低价竞争格局出现明显转折,多地快递企业相继上调服务价格,行业生态迎来新一轮调整。
这场价格调整始于政策层面的明确导向。7月29日,国家邮政局组织中通、圆通、韵达等头部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针对行业"内卷式"竞争问题提出依法治理要求。随后,江苏、福建、湖南等省份率先行动,通过行政指导推动快递企业调整价格体系。其中,广东、浙江等电商核心产区的调价动作尤为引人注目,7月中旬起将电商件最低揽收价提升至1.2-1.4元/单区间。
具体来看,各地区调价呈现梯度推进特征。8月4日起,广东省全面上调快递底价0.4元/单,要求企业不得以低于1.4元/单的成本价揽收包裹。浙江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快递价格从1.1元/单涨至1.2元/单。华中地区的湖南省,圆通等企业同步上调0.3元/单。华北市场则出现差异化调整,河北沧州商家反映单票涨幅达0.5元,而山东地区根据客户规模实施0.2-0.3元不等的阶梯涨价。
价格调整的直接冲击体现在电商运营环节。深圳经营手机壳的商家杨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其店铺日均发货量1500单,每单运费上涨0.4元后,月成本增加约1.8万元。该商家坦言,在单品利润仅3-5元的情况下,运费上涨迫使其重新评估经营策略。"现在正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否则很难维持薄利多销模式。"杭州文创卖家贝贝则选择空间优化方案,计划将仓库从余杭区迁至临平区,预计每月可节省3000元快递支出。
行业数据显示,此次调价具有深刻的市场背景。招商证券研报指出,2025年前五月快递业务单价同比下降8.2%至7.5元,其中4-5月均价跌至7.3元,创近年新低。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持续承压,A股上市快递公司7月运营数据显示,申通、圆通、韵达单票收入分别下降1.50%、7.20%、3.54%,顺丰更是下滑14.02%。在核心产区义乌,2021年就有50%的网点处于微利状态,30%出现亏损,部分网点依赖总部补贴维持运营。
追溯行业低价竞争根源,电商崛起与市场同质化是关键因素。据业内人士估算,广东地区电商件占比超过90%,为争夺市场份额,企业普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2005年圆通与淘宝合作将单价从18元压至12元,2016年后随着多家企业上市,价格战进一步升级。2020年极兔速递入局后,在义乌等地推出"8毛发全国"的极端价格,导致行业利润空间持续萎缩。
尽管当前调价态势明显,但行业格局优化仍需时日。中信建投研报分析认为,快递市场正处于增量向存量转型的关键期,竞争烈度可能进一步加剧。短期来看,"反内卷"政策将为价格体系提供支撑,但实现行业均衡发展仍需经历较长的调整周期。某快递企业区域负责人表示,此次调价有利于稳定末端网点和快递员收入,但对整体生态的影响有待持续观察,特别是要关注电商平台的应对策略和市场需求的弹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