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江苏省近年来在开放型经济建设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62万亿元,连续22年位居全国第二;实际使用外资190.5亿美元,四年累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占全国比重达16.2%,40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兴业。这些数据背后,是江苏通过制度创新、结构优化和平台升级构建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无锡启动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中,江苏省商务厅负责人系统阐释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三大突破路径。其中,外贸结构优化成为重要发力点。通过实施"江苏优品行全球"计划,省级贸易促进计划中新兴市场展会占比达65%,带动今年前7月对东盟、拉美等地区出口占比提升至59.9%。在RCEP框架下,江苏签证出口货值连续三年领跑全国,中亚贸易平台更升级为国家级合作载体。
高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显著特征。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8.7%,较四年前提升1.9个百分点,船舶海工、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智能产品出口增速显著。跨境电商领域,江苏率先实现综试区设区市全覆盖,打造30个特色产业带,并通过"市采通"平台服务超4万家企业,业务辐射至云南、广西等6个省外地区。
数字贸易发展同样走在全国前列。作为首批出台数字贸易政策的省份,江苏累计创建17个国家级服务贸易载体,服务外包离岸业务规模连续16年居首。今年3月,苏州自贸片区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正式落地,标志着服务贸易制度创新进入新阶段。
外资利用方面,江苏通过精准招商和存量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聚焦制造业外资,2021-2024年累计吸引375.8亿美元,占全省外资比重36.2%,全国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入选数居首。创新实施的利润再投资政策成效显著,连续六年规模领跑全国,并推动国家出台专项税收抵免政策。
外资总部经济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苏州工业园区等3家集聚区认定128家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户均纳税1.6亿元。外资研发中心建设同样领先,431家获认定机构中89家享受国家免退税政策,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今年以来,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对苏投资增幅均超90%,彰显国际资本持续看好。
在制度型开放领域,江苏自贸试验区以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10%的外贸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9%。首批38条高水平开放措施全面落地,第二批50条正在推进,同时复制推广国家部署的107条制度创新成果。围绕数据跨境流动,自贸区率先出台负面清单,上线"金陵数贸通"等服务平台,推动"边境后"规则深度衔接。
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呈现多点开花态势。26家特色园区聚焦重点国别深化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与开放平台联动发展格局。通过系统集成创新,自贸区累计形成45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0项在全国推广,涉外法律服务、海运物流等配套政策持续完善,构建起全链条开放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