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个一线城市的大型商场接连出现闭店或转让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曾经人潮涌动的商业地标,如今门庭冷落,甚至部分经营数十年的老牌商场也难逃退出市场的命运。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消费市场结构性的深刻变革。
以上海为例,太平洋百货徐汇店、梅龙镇伊势丹百货等经营近30年的老牌商场,均于近两年陆续关闭。这些曾是上海商业象征的商场,见证了城市消费从“商品稀缺”到“选择过剩”的变迁。北京市场同样寒意逼人,今年5月,被誉为“全球店王”的北京SKP完成股权转让,北京华联退出运营。作为国内高端商场的标杆,SKP的易主被视为行业压力的集中爆发。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但上海、北京分别下降3.1%和2.7%,深圳、广州增速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线城市消费市场呈现明显分化。
传统商场的式微,与电商崛起带来的消费逻辑重构密不可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加速,大型百货商场成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核心载体。从北京王府井到上海南京路,商场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承载着家庭聚会、社交娱乐等功能。然而,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兴起,以价格透明、选择多样、配送便捷等优势,迅速抢占服装、日用品等标准化商品市场。面对冲击,部分商场尝试向餐饮、娱乐、亲子等体验业态转型,但硬件老化、运营能力不足的商场,因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完成业态重构,最终被市场淘汰。
消费者行为的转变,进一步加剧了商场的困境。近年来,“反向消费”趋势显著,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实用性与性价比,对品牌溢价和虚高价格愈发敏感。传统商场中,部分商品因品牌溢价、运营成本分摊等因素价格偏高,与折扣店、仓储式会员店等新兴业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以简洁环境、高性价比商品吸引大量客流,分流了传统商场的顾客。同时,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体验的需求提升,传统商场千篇一律的布局和服务模式难以满足。
消费结构正从“物质消费”向“服务型消费”“悦己型消费”加速转型。商场人流量减少的同时,旅游景点、户外运动场所、文化演出场馆的人气持续攀升。人们不再满足于“买买买”的短暂快感,而是追求精神满足与生活品质提升。旅行、文化体验、美食、运动等能带来持久幸福感的活动,逐渐取代传统购物成为消费热点。传统商场虽引入体验业态,但封闭的商业化空间难以提供“逃离感”与“自由感”,自然景区、文化街区等开放性场所更受青睐。
商场闭店潮并非消费者“不爱逛”,而是消费方式与目的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者仍有强烈消费欲望,但不愿为单一购物行为付出时间与金钱。未来商业空间需超越“卖货”局限,成为连接人与人、文化与自然的“生活枢纽”。例如,部分商场通过引入艺术展览、主题市集、亲子互动等业态,打造复合型社交空间,吸引特定客群。但整体而言,行业洗牌仍将持续,只有适应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商场,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