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贝餐饮与罗永浩围绕预制菜展开的争议持续发酵,双方多次隔空交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场由“预制菜”引发的风波,不仅涉及企业声誉,更触及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透明度的核心关切。
事件起因于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公开批评西贝餐饮“几乎全是预制菜”,直言消费者有权知晓菜品制作方式。此言一出,立即引发舆论热议。次日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势回应,宣布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并推出“开放后厨”举措——自9月12日起,全国370余家门店向消费者开放厨房参观,同时上架包含13道菜的“罗永浩菜单”,试图以透明化操作化解争议。
然而,这场“透明化”行动仅维持数日便戛然而止。9月14日,多家西贝门店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已收到总部通知,停止后厨参观服务,并下架“罗永浩菜单”。西贝客服解释称,此举是为保障门店正常运营及顾客就餐体验,消费者仍可通过明档厨房观看烹饪过程,但不得触碰菜品。
就在外界认为争议将平息时,9月14日晚间,一张贾国龙在行业群内的表态截图突然流传。截图中,贾国龙承认“应对方式有错”,并表示“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还提出要“向胖东来学习”。但完整版截图随后曝光,其中贾国龙竟将罗永浩称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此言彻底激化矛盾。罗永浩在直播中公开斥责贾国龙,并在社交平台发文称“那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
9月15日凌晨,罗永浩再次发文,提议与贾国龙通过直播公开对话。他表示,双方隔空喊话易产生信息偏差,建议选择大型网络平台,以“公平公正、冷静理性”的方式澄清事实,同时强调此举“能澄清西贝的真相,并对中国预制菜产业和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做些贡献”。截至目前,贾国龙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这场争议背后,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知情权的强烈诉求。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需经工业化预加工,配以或不配调味料包,且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天津农学院专家指出,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其历史可追溯至腌制、卤制等传统工艺,现代包装技术则使其成为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餐饮从业者卢星透露,大型连锁企业使用预制菜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商场对明火、肉类处理的限制,预制菜或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更符合安全规定;二是凉菜、腌制辅料等使用预制菜可节省成本、提升风味,并显著加快上菜速度。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则表示,只要生产、运输、保存、烹饪过程符合标准,预制菜的营养与安全均有保障。
尽管如此,预制菜仍面临诸多争议。新华社评论指出,消费者“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因食品安全问题透支信任,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且部分商家以预制菜冒充现炒,侵害消费者权益。人民日报则强调,预制菜讨论需在“交锋中抵达共识”,呼吁更清晰的标准界定、更透明的信息告知,以及在便捷服务与餐饮品质间找到平衡。
业内人士建议,预制菜产业需走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之路:加快出台国家标准,为全流程提供参照;推动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畅通申诉渠道,对欺诈行为依法处罚。唯有如此,方能筑牢健康安心的餐饮底线,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