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沉香交易集散地,一场围绕"油脂"的营销闹剧正在上演。消费者举着动辄上万元的沉香手串反复端详,却始终难以分辨这些色泽黝黑、香气浓郁的"珍品"究竟是天然造化还是人工造假的产物。
记者深入某电商平台的沉香直播间发现,主播们反复强调的卖点惊人相似:"360度环脂结构""假一赔十万""千年沉香现世"等夸张话术充斥屏幕。这些宣称"满油"的沉香制品,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外观却几乎难以分辨。当记者询问鉴定依据时,多位商家仅以"行家都懂"搪塞,拒绝出示权威检测报告。
广东茂名观珠镇的沉香夜市里,价格魔方更显荒诞。同为奇楠沉香手串,标价从800元到2.4万元不等,价差达三十倍。一位不愿具名的加工厂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行业潜规则:"用奇楠精油反复煮泡,能让白木变黑木,普通货瞬间变'收藏级'。"这种化学处理不仅改变沉香外观,更会破坏其天然香气结构,但经过抛光打蜡后,普通消费者根本无从察觉。
暗访过程中,记者目睹了完整的造假流程:工人将品相较差的沉香原料浸入特制精油,经过高温蒸煮后,木材表面迅速形成深色油膜。随后通过高速抛光机打磨,原本粗糙的木珠变得油光发亮。这种处理过的"速成沉香",成本不足千元,却常被当作数万元的"老料"出售。
业内专家指出,天然沉香的形成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其油脂分布具有天然不规则性。而人工处理的沉香往往颜色过于均匀,香气刺鼻且持久度差。但当前市场缺乏统一鉴定标准,消费者维权面临检测难、取证难等多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