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酒行业在年轻消费市场的探索中动作频频。从跨界联名到品类创新,各酒企试图突破传统边界,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其中,“酱香拿铁”等跨界产品凭借新颖概念一度引爆市场,但进入2025年,行业风向悄然转变——以“降度”为核心的低度化浪潮正成为头部酒企的新战略焦点。
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等头部企业近期密集推出低度产品:五粮液推出29度“一见倾心”,古井贡酒推出26度“轻度古20”,泸州老窖则宣布正在研发28度国窖1573。这一趋势并非偶然,此前低度酒已在山东、河北、江苏等传统白酒大省占据显著市场份额,38度国窖、39度五粮液等单品在宴席市场表现亮眼,成为行业寻找增量的新路径。
驱动这场“降度潮”的动因复杂。行业层面,白酒市场进入“缩量竞争”阶段,酒企面临价盘下行、库存高企等压力,亟需开辟新赛道。消费层面,低度酒因适口性强、饮用门槛低,更易吸引年轻群体和非传统消费者;同时,“少喝酒、喝好酒”的健康理念盛行,降度产品在保留风味的同时降低酒精摄入,契合现代人理性饮酒需求。
然而,行业对“降度”的争议从未停止。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若缺乏场景教育、文化重构和品牌沟通,单纯降度难以真正打开年轻市场。年轻人排斥白酒的核心,并非酒精度数,而是其承载的传统饮酒文化——强调尊卑的酒桌礼仪、情感绑架式的劝酒行为,以及隐含的社交压力。白酒长期被赋予社交甚至金融属性,脱离消费本质,而年轻人更期待酒饮成为生活伙伴而非应酬工具。
技术层面,降度并非易事。白酒风味高度依赖酒精度支撑,降度可能导致香气减弱、口感单薄。若缺乏工艺创新,低度酒易沦为“掺水酒”,难以获得认可。消费场景缺失是另一大挑战。传统商务宴请中高度酒仍占主流,而休闲场景中低度酒需与精酿啤酒、预调酒等竞争,尚未建立鲜明场景认知。
渠道端的观望态度也制约了低度酒推广。经销商因利润低、动销慢而谨慎,终端网点因场景不清晰而备货谨慎。若缺乏系统激励和终端教育,低度酒难以大规模落地。例如,某区域经销商表示,低度产品库存周转速度仅为高度酒的一半,终端返单意愿较弱。
要实现从“热潮”到“趋势”的跨越,酒企需在多维度突破。技术上,需通过工艺创新保持酒体风味,做到“低而不淡”;场景上,需跳出传统宴饮,拓展至朋友小聚、独酌放松等轻松场合;沟通上,需抛弃说教式宣传,用真诚方式与消费者对话;价值上,需强调个人体验而非社会规则,让饮酒回归情感共鸣。
降度是白酒年轻化的起点,但非终点。企业需将其纳入整体战略,而非短期跟风。降低酒精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降低心理和文化门槛。只有当年轻人因情感共鸣而非场合所迫主动举杯,“年轻人的第一口白酒”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