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与餐饮品牌西贝就“餐品是否为预制菜”展开激烈讨论,双方隔空交锋多次,引发公众对预制菜话题的高度关注。
据第一财经消息,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该标准的出台,意味着预制菜将拥有统一的“身份认证”,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情况也将首次被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围,标志着行业从无序发展迈向规范化管理。
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透露,草案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分类、原料要求、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等核心内容,并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的强制性要求。与现行141项团体、地方标准相比,国家标准更聚焦食品安全底线,为监管部门执法提供了直接依据。
罗永浩通过微博回应此事时表示:“标准出台是众望所归。”他重申了个人立场:既不反对预制菜,在特定场景下甚至会主动选择;也强调餐馆使用预制菜必须告知消费者,“合法使用与知情权并不冲突”。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预制菜的规范早已启动。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该通知规定,预制菜需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后需加热或熟制方可食用,且不得添加防腐剂。同时,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仅经简单加工的净菜、速冻面米食品等均被排除在预制菜范畴外。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预制菜的定义需兼顾“预制化”与“菜肴”双重属性:一方面需体现工业化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特点,企业生产需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另一方面需突出菜肴属性,仅经清洗、分切的净菜属于农产品,速冻食品、盒饭等主食类产品也不属于预制菜。定义强调“加热或熟制后食用”,即食食品和凉拌菜同样被排除在外。
针对“不得添加防腐剂”的规定,负责人表示,这既符合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期待,也基于产业实际。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技术及杀菌工艺,已无需依赖防腐剂。同时,严格的环境控制要求能保障全链条食品安全,例如不同类别预制菜需符合相应的贮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