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校园本该充满新生的活力,行李箱的滚动声、被褥的搬运声交织成开学的序曲。然而,对于19岁的李同学而言,这份期待却在踏入校门的瞬间化为泡影——他手持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却因自闭症身份被校方拒之门外。
今年4月,李同学通过广东省残联推荐参加了该校招生考试,并顺利通过考核。录取通知书寄达家中时,父母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他们为孩子准备了全新的学习用品,甚至提前规划好了未来的职业路径。然而,8月30日报到当天,当李同学因写字速度较慢而由父亲向老师说明情况时,现场气氛骤变。校方经短暂沟通后,以“招生项目主要面向肢体残疾和言语残疾学生”为由,当场拒绝其入学。
李父对此难以接受。他回忆,孩子从普通小学到特殊教育学校,再到广州市重点职高的特教班,一路凭借自身努力适应环境,甚至在特教班中以前十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残疾人证上“智力残疾四级”的标注清晰可见,属于轻度障碍,完全具备独立生活与学习能力。“录取通知书发了三个月,学校从未联系过我们核实情况,直到报到当天才突然拒绝,这让孩子怎么办?”李父质问道。
校方解释称,面试环节按普通学生标准进行,未仔细核查残疾人证信息,因此误发了录取通知。但李父指出,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学校不得以残疾为由拒绝符合条件的学生,而校方在三个月内未履行任何告知义务,直到报到日才临时变卦,导致其他学校录取通道已关闭,孩子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
更让李父无奈的是,校方拒绝出具书面拒绝文件,仅通过电话口头通知。9月1日与3日,他多次尝试与校方沟通,要求提供正式说明以便维权,但均被拒绝。“没有书面证据,我们连起诉的依据都没有。”李父说。
类似遭遇并非个例。另一名自闭症学生同样在收到录取通知、购买校服并入住宿舍后,被校方以相同理由劝退。两起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舆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网友认为家长应提前告知孩子情况,责任不能全归校方;另一些人则指责学校歧视,既然发放通知就应承担责任;还有人批评校方工作疏漏,导致学生权益受损。
9月8日,广东省残联回应称已介入调查,并于9月9日组织校方与家长协商解决方案。然而,截至目前,事件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李同学始终沉默,但父亲能感受到他的失落:“准备了这么久,第一天就被拒绝,这种打击对任何人来说都难以承受。”
若问题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李父表示将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这场关于教育公平与残疾学生权益的争议,仍在持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