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2025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主题活动中,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系统梳理了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路径,并就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度剖析。他指出,中国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得益于系统性减排措施,而未来深化治理需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推动能源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
自《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中国通过多维度举措推动大气污染治理。能源领域,煤炭消费总量减少超3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67.4%降至60%左右;电力替代煤炭和油品达3100亿千瓦时,天然气替代燃煤200亿立方米,10项特高压输电工程建成投运,中东部地区受电能力提升8000万千瓦。同时,全国淘汰无治理条件的小型燃煤锅炉超20万台,清洁能源替代进程显著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加速退出,累计淘汰钢铁2亿多吨、水泥2.5亿吨、平板玻璃1.1亿重量箱,煤电机组关停2500万千瓦。2017年,1.4亿吨“地条钢”全面清零,“2+26”城市6.2万余家涉气“散乱污”企业完成整治,产业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
在减排工程领域,全国燃煤电力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重点行业烟气排放达标率从52%跃升至90%以上。电代煤、气代煤用户达600万户,其中“2+26”城市占比超七成,建成“散煤禁燃区”约1万平方公里。交通领域淘汰黄标车2000多万辆,油品质量五年内连升两级,移动源污染管控成效显著。
针对公众对空气质量改善动因的疑问,贺克斌通过数据揭示:2013-2020年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浓度下降中,人为减排贡献率均超70%。他强调,“人努力”是核心驱动力,气象条件虽有影响,但长期减排机制才是根本。例如,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等措施在《三年行动计划》期间的贡献率较《大气十条》期间有所下降,而民用清洁取暖、移动源管控等新举措的减排效果更为突出。
当前,中国大气治理面临多重挑战。臭氧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源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PM2.5年均浓度虽大幅下降,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末端治理措施潜力逐渐耗尽,未来需依赖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贺克斌指出,中国现行PM2.5标准仅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阶段目标值,距离指导值差距明显,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以保障人群健康的需求更为迫切。
贺克斌通过情景模拟分析提出,若仅依赖末端治污,2060年全国PM2.5浓度预计降至25微克/立方米;若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结构根本转型,浓度可进一步降至8微克/立方米,健康效益将大幅提升。他强调,“十四五”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成为核心路径,“双碳”行动不仅能带动减污,还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的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