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生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他们组成了四支实践队伍,分别前往上海、杭州、重庆和天津,以“问道经济大家,青春接力征程”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探索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追寻中国经济学家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上海,实践队员们走进了上海市档案馆和上海财经大学校史馆,被一本磨损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深深吸引。这本书见证了胡寄窗先生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卓越贡献。胡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他批判性地指出当时学术界用西方经济学说史框架套用中国经济思想的弊端,并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建立了系统性、开创性的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体系,为世界经济学说史填补了古代部分的空白。
在南开大学,实践队员们通过校史馆讲解和深入访谈,了解了滕维藻先生的卓越成就。作为学术巨擘和教育大家,滕先生不仅主编了国内首部《跨国公司剖析》权威著作,更是我国大洋洲经济与跨国公司研究的开拓者。队员们韩非雨感慨道:“这次调研不仅让我们追溯了学术根源,更仿佛与滕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了实践队员们感悟学者风骨的重要场所。他们驻足在费巩教授《战时金融与民生》手稿前,手稿中被删改的“以金融手段剥削民众”字句依稀可见。费巩教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生命践行“知行合一”的信仰,即使在严刑拷打下,他依然坚守良知,为真理和民主献身。队员们静默中感受到,真正的经济学研究不仅在于精致的模型,更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担当。
朱伯康先生的故事同样激励着实践队员们。他深耕中国财政制度研究,系统阐释了中国独特的财政智慧与制度经验,并在淞沪会战爆发后毅然奔赴前线,以亲历者身份参与撰写了《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朱先生以“进可执笔安天下,退能著书明得失”的风骨,将学者担当与家国情怀完美融合。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经济研究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既要保持理性,也要传承温度。
在探索中国经济学之路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将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唐庆增先生作为最早接触西方经济学的留洋知识分子,他始终围绕着“本土化”“中西贯通”的宗旨展开研究,并创办了中国经济学社。队员们站在商务印书馆旧址前,仿佛看到了唐先生扎根国情的学术自觉。
同样,李培恩先生回国后积极推动中西经济思想交流,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工业化、金融改革等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在浙大之江校区,红砖与北门题字共同见证了先辈们的经世之心与求是创新的精神力量。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承先生之志,继经世济民之责,用知识服务社会,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