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聘行业的广阔舞台上,BOSS直聘曾以其迅猛的增长态势吸引了无数目光。然而,2025年二季度的财报数据却显示,这家在线招聘平台的营收增速出现了显著放缓,同比上涨仅为9.7%,创下了两年多来的最低记录。
面对这一变化,BOSS直聘的创始人兼CEO赵鹏在财报会上表示,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招聘市场的需求正在回暖,供需关系也在持续改善。这一表态似乎意在淡化“求职难,BOSS直聘却赚钱”的公众印象。
然而,就在财报发布前的一个月,BOSS直聘在港股市场进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资本运作。7月份,该公司完成了自2022年港股上市以来的首次增发,共发行3450万股新股,募资22亿港元。尤为特别的是,这次增发中,BOSS直聘拿出了10%的份额,即345万股,向个人投资者开放。
结果令人瞩目,国际配售部分超额认购超过3倍。新股发售前10个交易日,BOSS直聘的日均成交量仅为约7000股;而上市交易后的27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量飙升至67.8万股。参与此次增发的散户无疑赚得盆满钵满,也为BOSS直聘在资本市场赢得了良好口碑。
然而,仔细观察这次增发,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微妙之处。首先,BOSS直聘账面上的现金及等价物充裕,截至2025年6月30日,合计达160.22亿元人民币,显然并不缺钱。其次,定向增发通常面向机构投资者,而此次发售价仅为78港元/股,入场门槛低,散户也能轻松参与。
那么,BOSS直聘为何要进行这次看似不必要的增发呢?赵鹏坦承,增发的主要目的并非募资,而是增加公司在港股的交易流动性,吸引更多香港股民和机构的参与,共同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
回溯BOSS直聘的港股上市之路,2022年,该公司以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上市,未发行新股或募集资金。当时,中概股在美股市场遭遇困境,BOSS直聘也被纳入“预摘牌”名单。为避免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发行新股遭遇困境,BOSS直聘选择了更为稳妥的上市方式。这一策略使BOSS直聘迅速在港股上市,股权结构保持稳定。
然而,随着公司业绩的强劲增长,BOSS直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40.26亿元,同比增长11.2%;净利润12.35亿元,同比增长85.2%。强劲的盈利能力推高了股价,但股权集中也导致普通投资者难以分享上涨红利。
在此背景下,BOSS直聘选择向散户增发新股,无疑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这有助于提升公司在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修复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然而,随着招聘市场焦虑的加深,BOSS直聘也被指“强制收费”。部分企业主反映,在BOSS直聘上发布首个职位是免费的,但不付费就无法查看求职者的完整简历,无法与其联系。BOSS直聘还屡屡陷入变相涨价的争议,服务质量也备受质疑。
不仅如此,BOSS直聘还向求职者提供VIP套餐等收费服务,但不少求职者表示服务体验不佳,花钱了却没能带来任何改变。社媒平台上,关于BOSS直聘的吐槽声浪此起彼伏。
尽管如此,BOSS直聘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仍在持续增长。2025年第二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达6360万,同比增长16.5%,环比增长10.4%。这背后,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失业率的上升,求职竞争愈发激烈,BOSS直聘的“匹配精准度高”“招聘达成率高”等优势被更多人所关注。
然而,这也引发了新的疑问:BOSS直聘是否在求职者与招聘方之间悄然筑起了一道信息壁垒?其付费服务质量是否真的如其宣传般高效精准?这些疑问,无疑需要BOSS直聘用真诚的努力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