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中山医院,65岁的孔大伯是心理康复科主任裴双义的“老朋友”。由于老伴早逝且自理能力有限,孔大伯性格内向,鲜少与人交流。尤其在夏秋交替之时,他常感到失眠多梦、心慌气短,甚至默默流泪。每年此时,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裴主任的诊室。
孔大伯所经历的,其实是一种俗称“秋季烦躁综合征”的情绪障碍。尽管这不是一个严格的医学术语,但它形象地描述了秋季特定环境变化引发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等症状。裴双义主任指出,这些症状与秋季昼夜长短变化显著,人体生物钟需重新调整有关。
为了帮助孔大伯缓解这一季节性的困扰,裴主任不仅为他开具了改善睡眠的中成药,还特别建议他调整生活方式。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进行半小时的晨跑,借此机会与邻居交流,减少独处时间。孔大伯退休前热爱书法,裴主任鼓励他重拾这一爱好。还建议他每周与子女通电话,分享生活点滴。
裴主任进一步解释,秋季昼夜变化大,人体生物钟的紊乱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如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是调节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其水平下降会导致情绪低落和焦虑。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关键在于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对于老年人而言,秋冬季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接受阳光照射,有助于改善情绪。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瑜伽或太极拳,每周进行3-5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在饮食上,裴主任建议老年人秋季应多吃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牛奶、鸡蛋、鱼类和新鲜蔬果。同时,应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及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
对于独居老人,学会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尤为重要。裴主任建议他们培养乐观心态,用积极思维看待问题。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享受更加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