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一个并不以矿产资源和终端市场优势著称的地方,却孕育出了一家在新能源行业中崭露头角的企业——长虹能源。这家企业在资源密集型与生态依赖度高的行业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其核心秘诀在于“并购+智造”的双轮驱动策略。
近年来,长虹能源通过一系列精准并购,迅速壮大了自身实力。先是并购了江苏的长虹三杰,紧接着又将深圳的长虹聚合源纳入麾下,形成了涵盖碱性电池、高倍率锂电池、聚合物锂电池的多元化业务布局。这一战略调整,不仅丰富了产品线,更为企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长虹能源的生产车间,亲身感受了这里的繁忙与高效。在长虹三杰的绵阳工厂内,“精益生产,打造‘零缺陷’产品”的标语格外醒目。自动化生产线上,一排排电池整齐排列,等待着注液、封装、清洗、喷码等一系列工序的完成。这些电池将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工具、清洁工具、电动二轮车、充电宝等多种产品终端,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长虹三杰相关负责人介绍,欧美市场对清洁工具和园林工具的需求旺盛,而国内市场智能家居产品的持续增长也推动了高倍率锂电池的需求。随着充电宝新规的实施,市场对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要求不断提高,长虹能源生产的钢壳锂电池凭借其出色的安全性、大容量和快充快放能力,需求量大幅增加。绵阳工厂内专门有一条生产线用于充电宝业务,尽管设计产能为每月500万只,但7月的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600万只。
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长虹能源将智能化作为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在浙江嘉兴的长虹飞狮碱性电池基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与绵阳总部的远程实时监控和协同管理。在绵阳的数据中心里,长虹飞狮工厂的全景3D模型跃然屏上,从产线运转到设备状态,再到AGV小车的实时位置,所有数据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千里之外的“天涯若比邻”。
长虹能源的“智造”之路远不止于此。在各条生产线上,5G与IMES大数据系统的深度融合,为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数字神经。协作机器人与AGV小车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产品的自动化转运和物流协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长虹能源的碱性电池工厂生产效率提升了10%,不良率降低了15%,设备维护成本减少了10%,关键制造指标CPK也达到了1.4-1.5的较高水平,综合能耗降低了3.5%。
在智慧工厂的隔壁,长虹能源的新能源竞争力实验室同样引人注目。这里汇聚了一大批材料分析和电池测评仪器,依托长虹集团新能源材料灯塔实验室平台,成为了新材料研发的前沿阵地和产学研合作的桥梁。长虹能源坚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研发路径,不断推动碱性电池、高倍率锂电池、聚合物锂电池三大战略产品线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作为长虹能源的基石产品,碱性电池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而高倍率锂电池则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续航能力和高输出功率等优势,在电动工具、手持吸尘器、园林工具等领域大放异彩。聚合物锂电池更是被寄予厚望,其高能量密度、灵活的外形和卓越的安全性,使其成为消费电子产品轻薄化、小型化的理想选择。
长虹能源在2023年3月并购了聚和源公司后,开始积极布局物联网、低空经济等前沿赛道。面对eVTOL、人形机器人、AI眼镜等新兴终端的电池需求,长虹能源正紧密跟踪前沿技术动态,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旨在未来的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