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钌或将取代铜,成为下一代半导体互连材料?

   时间:2025-08-22 17:12:02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半导体技术持续演进的过程中,一项重大变革或许正在酝酿:铜互连时代或将迎来终结。这一断言并非空穴来风,尤其是在先进制程中,当互连关键尺寸缩至10纳米以下时,铜作为金属化材料的地位开始动摇。

铜在微缩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在于,当其尺寸低于平均自由程长度(40纳米)时,金属电阻率会急剧攀升。据三星材料科学家Jun Hwan Moon及其团队的研究,线宽缩减至10纳米以下时,电子散射效应会导致线路电阻较块状材料激增近10倍。铜互连线还需借助扩散阻挡层,这不仅增加了工艺复杂度,还使得实际铜线宽度小于设计尺寸,因为扩散阻挡层至少需要3至4纳米的厚度。

制造上的另一难题在于,铜的蚀刻工艺相对复杂,且缺乏高效的选择性沉积方法。随着特征尺寸的进一步缩小,抑制剂分子的操作空间愈发有限,这无疑加剧了电迁移的风险。因此,业界开始寻找能够替代铜的材料,而钌因其独特性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钌最初因其低电阻特性而作为氮化钽(TaN)扩散阻挡层的替代品受到关注。研究表明,钌不仅能有效阻挡铜扩散,还能降低互连线路的净电阻。更重要的是,对于17纳米及以下线宽的互连,钌的导电性能优于铜,且具备出色的抗电迁移能力。钌的蚀刻工艺相对简单,为工艺集成提供了更多灵活性。

然而,钌的应用也面临挑战。尽管其蚀刻过程较为容易,但电沉积和化学机械抛光(CMP)去除却相对困难。钌与铜的兼容性对于混合使用这两种材料的互连结构至关重要。为此,三星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合作,深入研究了铜与钌界面处的扩散和混合问题,并探索了使用自组装单分子层(SAM)等技术来优化界面性能。

在材料科学领域,钌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通过优化沉积条件,可以制备出电阻率更低、结构更致密的钌薄膜。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将钌与其他金属合金化可以改善其阻挡层性能。针对钌的各向异性导电特性,IMEC的研究人员正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改变薄膜取向来优化电阻率。

尽管钌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半导体制造商在引入新材料时总是谨慎行事。毕竟,这类变革通常发生在现有技术潜力已近枯竭之际。因此,钌作为通孔或线路材料的广泛应用尚需时日。然而,从当前的研究进展来看,业界正在为这一变革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演进,铜互连时代的终结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而钌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替代材料,正逐步展现出其在先进制程中的独特优势。尽管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业界对于钌的研究和应用正不断深入,未来有望为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