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吉林省德惠市的一则关于公交政策的调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市的公交公司发布通告,计划自9月起,在早晚高峰时段禁止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具体包括早晨5点50分至8点、中午11点至13点以及下午4点至5点50分这三个时间段。
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部分网友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老年人在早晚高峰时段乘车挤占了上班族的通勤资源,尤其是在早市买菜的高峰期。然而,也有不少人批评这一政策有歧视老年人之嫌,并质疑公交公司是否因为补贴不足而采取此举。
令人惊讶的是,这项政策从出台到取消仅仅历时三天,堪称“史上最短命政策”。8月10日通告发布后,公交公司解释称,老年人早晚高峰挤车导致学生无法上车。但网友很快指出,德惠市每年对老年免费卡的补贴仅为300万元,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每位老年人年均补贴不足27元。同时,公交公司并未公开具体的亏损明细。戏剧性的是,8月13日,公交公司紧急撤销了通告,交通运输局也表示并未备案,该政策最终未能实施。
德惠市的这一事件并非孤例。今年以来,全国已有12个城市对老年免费乘车政策进行了调整。例如,南宁市规定每月限乘20次,超过次数则享受五折优惠;长沙市则对60至69岁老人实行半价优惠,70岁以上老人免费;武汉市每月限乘30次,超过次数享受七折优惠;苏州市在早晚高峰时段实行半价优惠,其他时段免费。
这些调整背后,是公交系统面临的“失血”危机。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交企业亏损达到850亿元,其中35%的亏损直接源于免费乘车政策。以北京市为例,2024年老年乘车人次高达1.85亿,财政损失达到3.7亿元。全国近40%的公交车车龄超过8年,由于资金短缺,新车采购计划被搁置,形成了恶性循环。
关于老年免费乘车卡,社会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支持者认为,部分老年人高频次乘车加剧了交通拥堵。例如,上海市曾有老人每天乘车4小时只为“蹭空调”,济南市甚至出现“职业蹭车族”。然而,反对者指出,65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60%身体健康、生活自理,免费乘车政策原本是为了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如今却因财政压力而变味。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政策调整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温州市推出的“精准补贴”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低收入老年人全免,普通老年人限次,高收入老年人付费。该政策实施一年后,投诉率下降了56%,公交亏损减少了22.7%,证明了差异化策略的可行性。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一些城市采取了技术和补贴相结合的策略。苏州市利用大数据预测高峰客流,增开了“学生专线”和“通勤快线”,以分流老年乘客。上海市则在2016年取消了免费乘车卡,改为发放“老年综合津贴”,老年人可以自主选择乘车或购物,既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又减少了无效出行。
社会共担机制也被提及作为解决方案之一。德国的公交系统通过企业赞助和广告收入来补贴免费乘车群体,这一“公益+商业”的模式或许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
德惠市的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老龄化社会下资源分配的复杂性。老年免费乘车卡并非简单的“给或不给”的问题,而是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以确保政策既有温度又具备可持续性。一个真正对老年人友好的城市,才配得上“宜居”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