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家电领域的一则电动剃须刀产品对比测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事件的核心焦点在于徕芬品牌的创始人兼CEO叶洪新,直接介入争议,质疑测评博主楼斌的公正性,并指出楼斌的哥哥、曾任徕芬员工的潘坚离职后服务于竞品,有打击报复之嫌。这场隔空争执迅速升级,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此次风波涉及的电动剃须刀并非徕芬的传统强项,而是该品牌今年5月推出的新品线。一直以来,徕芬以“戴森平替”的身份闻名,其高速电吹风系列尤为畅销。据官方数据,该产品助力徕芬销售额从2021年的1.5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30亿元,稳坐高端电吹风市场的性价比宝座。
然而,随着电吹风市场的增速放缓,行业遭遇增长瓶颈。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电吹风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10.5%。相比之下,电动剃须刀市场却呈现勃勃生机,零售额同比增长10.5%,高端化趋势明显。在此背景下,徕芬推出了电动剃须刀,试图在新市场中寻求突破。
此次争执的导火索是楼斌发布的测评视频。视频中,楼斌通过一系列测试,得出飞科399元的产品在性价比上优于徕芬699元剃须刀的结论。叶洪新对此反应强烈,不仅转发视频表达质疑,还暗示测评背后存在金钱交易,并指责潘坚离职后持续对徕芬进行打击。面对叶洪新的指控,楼斌回应称,视频内容真实反映了产品体验,观众自有判断力。
叶洪新的亲自下场,实际上反映了徕芬在面临市场竞争和品牌定位挑战时的焦虑。徕芬以高性价比策略迅速崛起,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小米、松下等品牌推出类似参数的低价产品,徕芬的市场压力显著增加。同时,性价比策略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在性价比上被竞品超越,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将受到严重威胁。
在吹风机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徕芬选择拓展新品类,寻求新的增长点。去年10月,徕芬推出了电动牙刷,但市场反响平平。今年5月,徕芬又推出了往复式剃须刀产品线,据称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项突破。然而,从吹风机到剃须刀的跨越,不仅面临着产品特性的差异,还有消费者群体的变化。剃须刀市场早已是红海一片,品牌竞争异常激烈。
尽管如此,徕芬在电动剃须刀市场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产业在线高级分析师王娟指出,徕芬的技术普惠策略、供应链优化和成本控制能力,在电动剃须刀领域同样具有应用潜力。若能在品牌高端化和用户体验上持续精进,徕芬有望在剃须刀市场取得突破。
然而,此次测评论战无疑给徕芬的品牌形象带来了一定冲击。如何在争议中保持品牌定力,将品牌影响力拓展至新品类,成为徕芬亟需解决的问题。叶洪新在争执结束后发文表示“翻篇”,但徕芬如何在电动剃须刀市场站稳脚跟,仍需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作为曾经以技术普惠路线破圈的品牌,徕芬在电动剃须刀市场的表现值得期待。但无论如何,此次事件已经让徕芬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品牌形象和产品力的持续提升,才是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