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基金界,百亿级基金经理焦巍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人物。作为银华基金的资深操盘手,他管理的公募资产规模已高达135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焦巍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曾在银行、中小券商以及多家知名基金公司如湘财荷银、大成基金、信达澳银和平安信托工作过,堪称业界“大满贯”选手。
然而,尽管战绩辉煌,焦巍近年来的投资表现却引发了一些关注。截至8月7日,他管理的银华富裕主题基金年内业绩显著落后于沪深300指数,近三年也同样未能跑赢大盘宽基指数。
尽管业绩不尽如人意,但深入分析焦巍的投资组合却揭示出另一番景象。他的代表产品银华富裕主题基金在二季度末的持仓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公司,特别是银行股。
具体来看,焦巍将六成的资金投向了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和兴业银行等银行股,合计持仓超过33%,占据了整个持仓的一半以上。他还配置了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进一步强化了金融行业的权重,金融板块合计持仓接近50%。
在焦巍的二季报中,他详细阐述了投资策略。他提到,基于分红比较的考量,减持了公用事业股的持股,转而向金融板块倾斜。在金融板块内部,他也进行了调整,减持了全国性大行,加仓了非银行金融、股份制银行以及经济恢复地区的城商行。
这种投资策略的转变,被形象地比喻为焦巍像一个投资“厨师”,在今年上半年将食材从保守稳定的“豆腐”(公用事业)换成了更香的“肉”(金融板块),还专门挑了“瘦肉”(更有成长性的金融股)。
然而,这种高集中度的投资策略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一旦银行业整体遇冷,或者监管政策突变,整个金融板块可能会出现系统性下跌,导致基金净值大幅波动。部分中小银行股的流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旦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基金净值曲线可能会大开大合。
值得注意的是,焦巍在上一轮牛市期曾以重仓消费股闻名市场,但如今他的持仓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他几乎没有配置新兴成长行业,如科技、半导体、新能源等当前热门板块。在如今市场风格快速切换的背景下,这种“偏科式”配置无疑增加了落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