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房地产界传出重磅消息,陷入财务困境的郑氏家族正与全球知名投资机构黑石集团洽谈一项高达25亿美元的融资计划,可能涉及股权投资和联合私有化等多个层面。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应,8月7日,新世界发展的股价在盘中剧烈波动,一度暴涨超过20%。然而,新世界发展随后紧急发表声明,否认有任何收购要约的接触,称市场传言纯属无稽之谈。
回溯至两个月前,新世界发展发布公告,宣布旗下子公司发行的四只永续债将延期支付利息,涉及金额高达34亿美元。这是新世界发展自上市以来首次遭遇债务危机。尽管永续债延迟派息不会直接触发违约,但可能导致债务成本上升,并影响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再融资条件。
作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重量级企业,新世界发展的困境引起了广泛关注。多方势力纷纷出手,试图为郑氏家族筹集救命资金。然而,这笔巨额资金的代价必然是郑氏家族需要让渡部分利益。在当前香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大多数投资者仍持谨慎态度,而黑石集团的逆市出手,无疑成为了众多房企眼中的“救星”。
郑氏家族与黑石集团的渊源可追溯至2011年,当时新世界发展从黑石手中购入了上海Channel1购物中心95%的股权,这也标志着黑石首次退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同年,郑裕彤退休,长子郑家纯接任新世界发展董事会主席,开启了家族企业的二代接班进程。郑家纯上任后采取了激进的扩张策略,试图在内地市场扩大份额。然而,郑家的接班人在时代变革中多次误判形势,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结构性风险,最终埋下了隐患。
近年来,新世界发展在内地市场的投资遭遇挫折。2015年,新世界抛售内地物业后,未能准确预判楼市的短期反弹,又错失“房住不炒”政策的长期趋势,重新杀回内地市场。2021年,第三代接班人郑志刚试图逆势抄底,低价囤地,却遭遇了更严峻的市场回调。郑志刚将K11商场从香港的4座猛增至内地的26座,单个项目投资超过50亿港元。这种重资产模式严重占用资金,回报周期长,再加上电商和疫情的双重打击,K11商场的经营陷入困境。
与新世界发展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嘉诚家族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李嘉诚通过获利了结、腾挪资本的方式,规避周期性风险,逐步退出内地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李嘉诚家族将大量资产套现,转向欧美和东南亚的公用事业与高科技行业。这种稳健的投资策略使李嘉诚家族在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财务状况。
黑石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对亚太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着浓厚兴趣。近年来,黑石通过旗下的多个基金在亚太地区进行房地产投资,展现了其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现金流管理能力。在经济复苏期,黑石会增持开发项目;在稳定期,则侧重收购成熟资产并进行运营优化,通过资产价值的修复和增长实现盈利。
在中国市场,黑石集团的投资历程也颇为丰富。从2008年开始,黑石在中国核心城市的商业地产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尽管在某些时期,黑石出售了中国资产,但这更多可能是其在中国市场完成“买入-修复-卖出”周期的一部分。黑石对中国的布局远比外界想象的深入,其抄底中国资产的决心也异常坚定。
黑石集团内部曾分裂出一个部门,后来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资管公司贝莱德。贝莱德持有大量中国核心资产,是中国众多龙头企业的主要股东之一。贝莱德与黑石虽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两者都以精准抄底核心资产为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两家公司的崛起都离不开2007年金融危机后的抄底行动。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黑石集团与郑氏家族的融资洽谈无疑为市场注入了新的关注点。这笔融资计划能否成功实施,将如何影响新世界发展的未来走向,以及黑石集团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布局,都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