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险行业的股权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产权交易所,以及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拍卖板块上,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股权被民营企业摆上货架。尽管这些股权经历了多次延期、降价,但买家依旧难寻。
回望十年前,保险行业曾经历了一段高歌猛进的发展时期。2015年,随着费率改革的推进和保险资金投资范围的扩大,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保险领域。面对保险牌照带来的低息资金诱惑,监管门外一度排起了长队,上百家企业竞相申请牌照。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保险行业已告别高速增长阶段。在利率下行和监管趋严的双重压力下,不少手握保险公司股权的民营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部分险企经营不善,难以回馈股东,急需补充资本金维持运营;另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自身也面临困境,无力继续支持险企。
在此背景下,险企股权的买方市场显得尤为冷清。与此同时,国有资本开始频繁入场,成为维持保险行业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已有近20家保险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发生变更,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不断攀升。
以国宝人寿为例,这家四川省首家全国性法人寿险机构的股权变动备受关注。其第六大、第七大发起股东重庆金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四川雄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均为房地产企业,近年来因经营不善进入破产重整状态。随后,这两家公司的破产重整管理人在拍卖平台上挂牌出售所持国宝人寿股权。经过多次拍卖,这些股权最终得以成交,但成交价较最初起拍价均有大幅折价。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民生人寿、中煤财险、国任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的股权也曾在拍卖网站上挂牌销售,部分股权甚至多次挂牌仍无人问津。一些保险公司的股权还因股东债务问题被抵债转让。
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保险公司自我造血能力不足,需要外源性资本补充。同时,一些老股东因自身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出现问题,不得不转让所持股权。去杠杆和清理“影子股东”等政策也加剧了民营股东的退出意愿。
这股退出潮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中也有所体现。在2024年度披露经营业绩的75家人身险公司中,有18家处于亏损状态,15家公司盈利规模不足1亿元。
回溯过去,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曾一度点燃了各路资本的热情。2013年实施的人身险费率改革和2015年实施的万能险费率改革为保险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类人身险种的预定利率普遍上调,以万能险为代表的中短期存续产品成为市场上的主流。这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保险领域,新获批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保险行业的发展逐渐从规模导向转变为风险导向。2017年开始,监管部门对万能险账户做出细致要求与规定,并收紧了保险牌照的发放。这导致资本对保险牌照的热情骤减,近年来鲜有人身险公司成立。
在此背景下,国资成为中小险企股权接盘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金融孤岛破裂,还体现了政策意图——将部分资源重新整合至国有金融控股平台,增强治理能力、提升行业稳定性。例如,国宝人寿在股权变动后,国资股东的持股比例将大幅提升。
在国有资本接棒的同时,监管导向也更加清晰。当前,监管部门强调通过分类监管、分级管理,引导保险机构根据自身能力匹配经营范围,并推动落后产能、低效资源加快出清。这意味着,保险股权的变动仍将持续。
对于中小险企而言,面对资本金紧张、经营亏损等困境,寻找新的股东成为当务之急。一些险企的管理层表示,他们正在积极寻求国资股东的支持,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无论是国有股东主导还是民营股东主导、外资股东主导,都是保险业发展的周期性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险业的发展也将呈现出更加协调、稳健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