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近日宣布了一项名为“Project Suncatcher”(捕日者计划)的太空AI基础设施项目,计划在2027年发射两颗原型卫星,利用太阳能为下一代机器学习系统提供动力。这一计划被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称为“全新的登月计划”,旨在通过太空部署可扩展的AI计算系统,解决地球电力供应难以满足AI算力需求的难题。
根据谷歌发布的论文《迈向未来基于太空的、高度可扩展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系统设计》,太阳的能量输出高达3.86×10^26瓦,远超人类总电力产量的100万亿倍。在合适轨道上,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可比地球高8倍,且几乎不受昼夜限制,减少对电池的依赖。谷歌提出,与其将太空电力传输回地球,不如直接在太空建立由太阳能供电的AI“数据中心”,通过卫星网络实现计算资源的分布式部署。
该项目计划将卫星部署在晨昏太阳同步低地球轨道上,使卫星能够持续接收阳光照射,最大化太阳能收集效率。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克服多项技术挑战。首先,卫星间需建立高带宽、低延迟的通信链路,以支持大规模机器学习任务的分布式计算。谷歌研究显示,采用多通道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和空间复用技术,卫星间链路可实现每秒数十太比特(Tbps)的传输速率。为满足链路预算要求,卫星需以公里级或更小的间距紧密编队飞行,谷歌已通过实验平台验证了单向800Gbps(总计1.6Tbps)的传输可行性。
其次,控制大型卫星集群的编队飞行是另一大难题。谷歌团队开发了数值和解析物理模型,分析卫星在地球引力影响下的轨道动力学。模型显示,在65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81颗卫星组成的集群半径为1公里时,次近邻卫星间距离在100-200米范围内振荡,仅需适度轨道保持机动即可维持稳定。这一发现为紧凑编队飞行提供了理论支持。
谷歌新一代Trillium架构TPU在粒子加速器测试中表现出惊人的抗辐射能力。在67MeV质子束环境下,TPU的高带宽内存(HBM)子系统在累积辐射剂量达2 krad(Si)时才出现异常,远超预期五年任务总剂量750 rad(Si)。极限测试中,单个芯片在15 krad(Si)剂量下未出现硬故障,证明其适用于太空环境。
经济性方面,谷歌分析显示,随着发射成本持续下降,到2030年代中期,发射价格有望降至每公斤200美元以下。届时,天基数据中心的发射和运营成本将与地面数据中心相当,为大规模部署提供经济可行性。
目前,谷歌已与卫星图像公司Planet合作,推进两颗原型卫星的研发。尽管热管理、在轨系统可靠性等问题仍待解决,但这一计划标志着AI算力发展从地球向太空的跨越,为未来可持续的AI基础设施提供了全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