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控股权正式易主,本土私募博裕资本成为最大股东。经过多轮竞购,这家美国咖啡巨头宣布与中国博裕资本达成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运营中国零售业务。根据交易条款,博裕资本将持有合资公司最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权益并继续授权品牌使用,整体估值约40亿美元。
这场持续半年的股权交易吸引了十余家国际知名机构参与,包括凯雷、EQT、红杉中国等私募巨头。最终博裕资本胜出,其本土化资源与运营能力成为关键优势。星巴克方面表示,此次合作旨在通过"更懂中国市场的资本与管理"重振增长,合资公司计划将现有8000家门店扩展至2万家规模。
交易估值引发市场热议。多方信息显示,竞购方以2025年预估4-5亿美元EBITDA为基准,普遍给出10倍左右的估值倍数。支持者认为,这一水平符合消费行业并购惯例,买方可通过供应链优化、菜单本土化等改造提升利润空间;质疑者则指出,相比星巴克全球估值水平,中国业务存在明显折价,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与消费增速放缓的担忧。
从财务结构看,星巴克通过此次交易实现"三重收益":套现现金、保留权益价值、持续收取品牌许可费。这种安排既缓解了全球业绩压力,又为未来中国市场保留了上行空间。买方博裕资本则获得国际顶级消费品牌运营权,其地产、渠道资源网络有望加速业务转型。
回溯星巴克在华发展轨迹,1999年北京首店开业至今,其经历三个阶段:2000年代通过"第三空间"概念建立高端定位;2014-2019年借助门店扩张保持市场领先;2019年后遭遇本土品牌冲击,市场份额从34%下滑至14%区间。面对竞争格局变化,公司近年尝试降价策略、精简SKU、强化数字化运营,最终选择引入本土战略伙伴进行深度改造。
这种转型路径在快餐行业已有成功先例。2017年麦当劳中国将80%股权出售给中信资本与凯雷后,通过本土化决策加速开店,2023年门店数量突破6000家。百胜中国分拆上市后,肯德基通过菜单创新与外卖合作巩固市场地位。这些案例显示,本土资本在渠道整合、供应链优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行业分析指出,合资公司面临三大挑战: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实施本土化改造;如何平衡短期利润压力与长期品牌建设;如何应对监管环境变化。博裕资本的地产背景可能助力门店升级,但其管理团队能否驾驭跨国品牌运营体系仍有待观察。
交易细节显示,星巴克设置多重保障机制:保留董事会席位、约定品牌使用规范、设立业绩对赌条款。这种安排既赋予本土资本运营自主权,又确保品牌核心价值不受损害。市场普遍预期,未来12-24个月将是检验转型成效的关键期,重点观察指标包括同店销售增长、数字会员活跃度、新店开业速度等。
这场股权变更折射出跨国消费品牌在华战略调整新趋势。从全资直营到本土化合资,从标准化扩张到差异化运营,外资企业正在探索更适应中国市场的生存法则。星巴克的选择是否成功,或将为其他国际品牌提供重要参考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