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答案或许藏在"人"这个字里。当组织内部陷入混乱,业务发展停滞不前时,管理者往往需要回归最本质的思考:我们是否用对了人?是否激活了团队的活力?这种对组织熵增现象的警惕,正在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在人才选拔环节,某咨询公司创始人提出颠覆性观点:招聘不应是HR的独角戏,而是管理者的核心职责。他分享了一个经典案例:某国际广告公司总裁在董事会上赠送俄罗斯套娃,揭开最后一层时出现的字条揭示了用人真谛——"永远任用比自己优秀的人,组织才能成长为巨人"。这种理念催生出三条实操准则:高层管理者必须参与关键岗位面试,候选人能力需超越团队平均水平,连续两次选人失误的直属经理将面临绩效处罚。
培养机制的设计同样需要智慧。某知名企业家将员工分为三类:自燃型、点燃型和阻燃型,强调组织必须清除"有钱的躺平者"。这种文化导向在考核制度中得到强化,某科技公司采用的271法则颇具代表性:10%的末位员工不发放奖金,70%的中间层获得全额奖励,20%的优秀者享受超额激励。这种差异化对待不仅体现公平,更传递明确信号——业绩是组织评价的唯一标准。
人才配置需要精准的"外科手术"。前阿里人力资源副总裁提出的"三层盘点法"值得借鉴:直接下级要像了解掌纹般熟悉,下级的下级重点关注前20%和后10%,同时识别各领域的专业明星。这种立体化的人才地图,为用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某零售巨头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将明星销售员晋升为区域经理,带动片区业绩增长300%。
价值观建设是组织的免疫系统。某视频中展现的场景令人警醒:当销售主管发现员工收取回扣时,第一反应竟是计算其创造的营收。这种"业绩至上"的短视思维,正在侵蚀组织的健康肌体。真正的制度坚守应该像医疗检测——不是纠结水清不清,而是警惕水有没有毒。某金融公司建立的价值观红线制度规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都将导致立即解聘,无论业绩贡献多大。
创新机制的设计需要突破常规思维。某互联网公司采用的"边缘孵化"模式颇具启示:在新业务探索阶段,特意选择远离总部的城市设立实验室,给予团队充分自主权。这种"离经叛道"的安排,反而催生出多个现象级产品。其成功要诀在于三个关键词:忘记——摆脱路径依赖;借用——共享总部资源;学习——建立复盘机制。某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使创新成功率提升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