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类企业上市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指标在IPO审核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部分拟上市企业为满足板块定位要求,存在人为操纵研发投入数据的现象,引发监管层高度关注。近期,深圳证券交易所通过最新一期《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披露了典型案例,明确对研发投入违规行为实施分类监管。
据记者从投行人士处获悉,深交所在审核中发现,部分创业板IPO企业通过虚构研发人员数量、违规归集研发费用、篡改研发内控制度等方式抬高研发投入数据。典型案例显示,某企业将定制化研发合同中明确归属客户的技术成果支出全部计入研发费用,未按规定分摊至营业成本;另有企业存在全时研发人员从事非研发活动却未剔除相关薪酬的情况。研发日报缺失、实验记录不完整等内控失效问题也屡见不鲜。
针对上述乱象,深交所要求保荐机构重点核查三方面内容:一是评估企业是否存在“拼凑”研发投入的风险,尤其对规模较小或勉强达标的企业制定专项核查程序;二是验证研发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分析不合规情形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三是严格审查研发活动认定标准,重点关注人员薪酬核算、材料费用分摊、委托研发确认等环节的合规性。监管层明确指出,保荐机构需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9号》开展工作。
在监管尺度把握上,深交所强调“严而有度”的原则。对于故意粉饰数据且扣除违规金额后不满足板块定位的企业,将采取严肃处理措施;而对违规金额较小、已整改或发生在指引出台前的企业,则主要通过自律监管措施督促整改。近期披露的两单现场督导案例中,涉事企业因违规情节轻微,相关责任主体仅收到口头警示,中介机构被要求提交《监管工作函》并限期整改。
沪深交易所今年已对多家IPO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开出罚单,涉及研发人员虚增、薪酬核算违规、内控失效等问题。某券商投行负责人透露,监管层正通过现场督导、专项核查等方式,持续压实证控人及中介机构责任。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被问询研发投入合规性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7%,反映出审核标准的显著趋严。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全面注册制推进,研发投入真实性已成为衡量企业科技含量的核心指标。深交所此次明确分类监管框架,既体现了对数据造假的零容忍态度,也保留了对企业合理发展诉求的包容空间。某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指出,未来保荐机构需建立更专业的核查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穿行测试等手段提升核查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