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权益类市场表现活跃,养老目标基金的业绩分化现象引发市场关注。根据第三方数据平台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偏权益类养老目标基金整体收益亮眼,近三分之一产品季度收益率突破20%,部分产品年内回报率超过40%。
具体来看,截至9月末,28只养老目标基金近三个月净值增长率超过20%,其中最高单只产品收益率达31.7%。从全年表现观察,超过百只产品年内回报率突破20%,20只产品收益率超过30%,最高收益产品达43.2%。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产品均属于配置较高比例权益资产的偏股型基金。
与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目标基金的新发市场持续遇冷。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仅有8只新产品成立,合计募集规模不足3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超六成。与此同时,产品清盘数量明显增加,年内已有9只产品终止运作,其中第三季度就占5只。
以华安积极养老目标五年持有期混合(FOF)为例,该产品成立于2022年9月,原定持有期为五年,但截至2025年9月26日累计净值仅1.0718元。根据公告,因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该产品将于2025年9月29日进入清算程序,成为首只未完成完整持有期即清盘的五年期养老目标基金。
市场调整背景下,多家基金公司对管理团队进行人事调整。9月30日,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告,旗下三只养老目标基金的基金经理吴弦因个人原因离任。同月,上银基金也发布公告称,吴伟不再担任两只养老目标基金的基金经理。信澳基金、太平基金等机构管理的多只产品,在9月份均出现基金经理变更。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养老目标基金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一方面,权益市场回暖带动存量产品业绩攀升;另一方面,新发产品遇冷与清盘加速,反映出投资者对长期封闭型产品的接受度仍有待提升。随着产品到期高峰临近,如何优化持有体验、提升投资信心,成为管理人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