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公布了一项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一条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省区的巨型锂矿带被成功探明。这条被称为“亚洲锂腰带”的超级矿脉,总长度达2800公里,已探明锂储量高达650万吨,资源潜力预估超过3000万吨。这一发现使中国在全球锂矿储量中的占比从6%跃升至16.5%,排名从第六位升至全球第二,仅次于一个国家。
锂被誉为“新能源时代的白色石油”,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没有锂,智能手机无法充电,新能源汽车无法驱动,大规模储能系统也无法实现。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对锂的需求将增长近五倍,其中90%的增量需求来自清洁能源技术领域。这条新发现的锂矿带,起点位于四川西部甲基卡超大型锂辉石矿,途经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湖锂、西藏扎布耶盐湖的研发基地,最终延伸至新疆西部昆仑山脉的大红柳滩硬岩锂铍矿。整条矿带绵延2800公里,比北京到上海的往返距离还要长。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王登红教授带领团队,自2011年起深入高原腹地勘探。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科研人员每天徒步十几个小时,辗转于各个矿点,同时还要防范熊、野猪等野生动物的威胁。在马尔康加达地区,科研人员用“艰苦卓绝,险象环生”形容工作环境。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促成了这一重大发现。
目前,这条矿带上已发现70多处以锂为主的稀有金属矿产地,包括川西甲基卡、雅江县木绒、金川县李家沟、马尔康市党坝和新疆大红柳滩等5处超大型锂矿床,以及11处大型和7处中型锂矿床。其中,川西甲基卡矿田是中国乃至全球锂辉石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拥有超过500条伟晶岩脉,其中114条具备成矿条件。
尽管中国锂矿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锂矿消费国。2024年,全球锂矿消费量突破150万吨,中国占比超过六成。然而,中国对进口锂精矿的依赖度一度超过70%。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去年中国锂精矿进口量同比增长31%,碳酸锂净进口量激增55%。这种依赖给中国新能源发展带来风险,甚至有报道称欧美国家曾试图通过控制锂矿出口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但如今,情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彭博社推算,一旦“亚洲锂腰带”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中国锂资源自给率有望从30%提升至60%,并在2030年前满足国内80%的锂需求。全球锂矿资源分布高度集中,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和中国四国储量占全球80%。南美洲“锂三角”(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储量占全球60%以上,长期主导全球锂供应。而“亚洲锂腰带”的出现,将改写这一格局。
从2015年到2025年,碳酸锂价格从每吨4万元飙升至最高60万元,同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从136.7万辆增至1286.6万辆,国内碳酸锂产量从5.34万吨增至70.1万吨。有了“亚洲锂腰带”,中国有望从被动价格接受者转变为全球锂资源市场规则制定者。外媒哀叹,这一发现可能打破西方在电池材料领域的垄断战略。
这一发现是中国地质工作者在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上的重大成就。王登红团队提出“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锂成矿理论”,揭示了锂矿形成机制及内外生锂矿的复杂成因联系。该理论认为,锂成矿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锂元素可能从地下深处向上运移富集,也可能从地表向下沉降吸附。例如,地表卤水中的锂可能来自深部地热活动,或花岗岩风化后锂离子被黏土矿物吸附。
在技术层面,科研团队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调查评价与深部探测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地质填图、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影像识别、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验证等手段。他们还研发了“转石填图”“生物找矿”等新型方法。其中,“生物找矿”通过检测植物或牛粪中的锂、铍元素含量追踪地下矿体,环保且适合高海拔牧区。团队还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伟晶岩型锂矿预测,在新疆阿尔金地区取得显著成果。
为遵守环保要求,团队放弃传统钻探方式,采用进口高效钻机,实现单日进尺100米。设备模块化设计便于搬运,无需修路。清水钻进技术避免泥浆产生,杜绝环境污染。“亚洲锂腰带”的开发不仅是资源发现,更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湖南临武县探索的“资源换产业”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2022年,临武县成立新能源锂电池产业推进专班,引进多家知名企业,构建起完整锂电产业链。
2023年7月,国城矿业将注册地从重庆涪陵迁至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让马尔康迎来首家本土上市公司。目前,入驻“亚洲锂腰带”及其周边区域的龙头企业多为“链主”企业,如宁德时代、天齐锂业、紫金矿业、宝武集团等,已在此布局。随着更多锂矿项目获批、建设和产能释放,将为区域带来可观经济增量。这一发现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了资源保障,更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战略制高点。随着超级矿带的开发,中国在全球锂矿产业中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巩固,为构建安全、稳定的新能源产业链提供支撑。在这场“白色石油”竞争中,中国已稳步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