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美妆原料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化工行业整体承压,国际原料企业的业绩出现明显分化。货币汇率波动成为影响跨国公司财报的关键因素——以欧元兑美元为例,上半年累计涨幅达13.86%,导致部分企业虽在当地市场实现增长,但按本国货币结算时反而出现下滑。这种“账面增长”与“实际收缩”的矛盾,折射出行业面临的复杂挑战。
尽管外部环境严峻,美妆及个护原料板块仍展现出强劲韧性。科莱恩护理化学品业务上半年营收达10.96亿瑞士法郎,其中美妆原料品牌LMC(Lucas Meyer Cosmetics)通过精准定位独立及本土品牌、扩大中国项目合作,实现逆势增长。禾大集团在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的消费者护理产品表现突出,头发护理表活、香精香料等品类销量显著提升。赢创则强调其活性化妆品成分解决方案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增长”,凸显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行业变革中,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帝斯曼-芬美意市场负责人指出,中国消费者对美妆成分的认知已从“追捧热点”转向“验证实效”,要求企业提供从皮肤生物学靶点到临床数据的完整科学链条。这种转变虽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却为具备研发实力的国际企业创造了差异化竞争机会。例如,针对中国本土需求,帝斯曼-芬美意推出ETERWELL™ HAIR技术,覆盖护肤、防晒及护发领域;科莱恩LMC则开发出以江苏太子参为原料的活性成分,实现供应链本土化。
神经学美容成分的崛起成为行业新焦点。禾大推出的CALMOSENSINE™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减少表情纹,并刺激内啡肽合成以缓解压力;科莱恩的GlowCytocin™成分可激活催产素受体,模拟恋爱状态以提升皮肤光泽度。这类产品基于“脑-皮肤轴”理论,通过神经科学研究解决压力引发的皮肤问题。英敏特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全球情感益处类产品数量增长47.9%,印证市场对“感官升级”的需求已从功效论证转向情绪价值创造。
面对中国市场“内卷化”竞争,国际企业通过长周期研发与体系化创新构建壁垒。德之馨化妆品原料部中国区总监劳树权透露,其分子库储备超1.7万种成分,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需求”的闭环模式,确保成分科学性与市场适应性。例如,一款热门成分从研发到推广可能耗时5至10年,需完成基因组筛查、功效验证及消费者体验优化。科莱恩LMC科学家强调,神经学美容产品的成熟需十年积累,需摸清功效体系并建立技术储备。
本土化创新成为国际企业深耕中国的关键策略。科莱恩LMC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本土化产能占比达50%,原材料供应本土化率超80%。帝斯曼-芬美意通过CORNEOCARE™屏障健康平台及SENOLYTICS衰老细胞平台,开发精准活性成分。同时,企业加强科学传播服务,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以建立技术背书,并协助客户构建知识产权壁垒。这种“技术储备+市场适配”的双轮驱动模式,使国际企业得以在周期波动中保持领先。